广西大学计算物理考博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在计算物理领域的理论基础、研究能力及实践应用水平,其考试体系融合了理论物理、计算方法和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特色。考生需重点掌握《理论力学》(张三慧)、《量子力学》(曾谨言)、《统计物理》(严建备)等基础理论,同时需熟练运用Python/Matlab/VASP等工具解决计算问题。考试科目通常包括:①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统计物理、计算物理方法);②专业综合课(计算材料学、计算流体力学或计算生物物理);③科研综合能力测试(实验设计、代码实现、论文写作)。建议考生系统梳理近五年广西大学物理学院在计算物理领域发表的SCI论文,重点关注计算材料模拟(如钙钛矿材料、纳米结构)、分子动力学算法优化、机器学习在物理中的应用等方向。参考书目除上述教材外,还需补充《Computational Physics》(Sanjoy Basu)和《Numerical Recipes》系列,并关注《物理学报》《计算物理学报》最新研究成果。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构建“理论-算法-代码-结果”的完整链条,例如通过VASP软件模拟晶体缺陷时,需同步掌握赝势构建、 Monkhorst-K-Pack网格划分等关键技术。建议在9月前完成3轮复习:首轮通读教材建立知识框架,二轮精研重点章节(如哈密顿量构建、蒙特卡洛算法收敛性分析),三轮模拟考试训练时间分配(通常3小时完成4道大题)。特别提醒考生注意广西大学计算物理团队近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相关课题涉及计算凝聚态物理、计算生物物理等交叉领域,建议提前与李XX教授、王XX研究员组队进行预研。考试中需特别注意交叉验证技巧,例如通过不同计算方法(如DFT与 tight-binding)对比验证结果可靠性,同时代码实现需体现可移植性和可重复性。最后,建议关注广西大学物理学院官网的“考博动态”栏目,及时获取考试大纲微调信息,并留意12月中旬公布的考场规则(如编程考试需自备笔记本电脑并安装指定版本编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