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区域治理深度互动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学科正经历着范式重构与实践创新的叠加变革。广西大学公共政策学科团队立足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建设需求,构建起"制度分析-政策设计-治理评估"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其核心在于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差异化路径。2023年学科评估数据显示,该方向在"政策过程研究"和"区域公共安全"两个维度已形成比较优势,这与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门户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
从理论建构层面,团队创新性地将布迪厄场域理论引入政策网络分析,通过解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构建起"政策生态系统"模型。以《中国—东盟跨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为例,研究团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发现政策制定中存在显著的"中心-边缘"权力结构,其中南宁作为枢纽节点对区域政策议程设置具有0.67的边际效应(p<0.01)。这一发现为优化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量化依据,相关成果被写入《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蓝皮书(2022)》。
在实践应用方面,团队主导的"乡村振兴背景下边境村寨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形成示范效应。通过构建包含12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的评估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模型对8个边境县进行综合排序,揭示出基础设施供给(权重0.32)、文化认同培育(权重0.28)等关键约束条件。研究提出的"双语公共服务平台+数字治理网格"创新模式,在崇左市江州区试点中使群众满意度提升23.6个百分点,该案例入选教育部"公共管理典型案例库"。
方法论创新体现为混合研究范式的深度整合。2022年开展的"面向东盟的RCEP政策仿真研究"中,团队采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政策传导模型,通过5000次蒙特卡洛模拟预测发现:关税减免政策对中小企业出口激励效果存在3-5年的时滞,且与金融支持政策的协同度需达到0.65以上方能产生乘数效应。这种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在《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的同行评议中被评价为"开辟了政策评估的新维度"。
当前研究面临三重挑战:其一,跨境数据流动壁垒导致政策仿真精度受限,需开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其二,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对政策工具适配性提出新要求,传统"自上而下"模式面临效能衰减;其三,全球南方国家治理经验本土化存在"水土不服"风险。对此,团队正在推进"数字孪生+文化嵌入"的混合治理框架,通过构建政策数字沙盘模拟系统,将23项东盟国家治理经验进行参数化适配,已在防城港市自贸试验区开展先行试验。
值得关注的是,广西大学公共政策学科正在形成"东盟比较-中国情境-全球视野"的三阶培养体系。博士研究生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国际联合培养,重点掌握政策文本挖掘(LDA模型)、政策实验设计(DID方法)等前沿技术。2023级博士生姜雨桐的"跨境数据流动中的数字主权博弈"研究,通过构建包含政策强度、执行效能、公众感知的三维分析框架,揭示了数字规则制定中的"战略模糊"现象,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立项。
在学科建设层面,团队首创"政策科学工作坊"制度,通过模拟联合国政策谈判、东盟国家政策评估等实战化训练,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敏感度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评估数据显示,参与工作坊的学生在政策模拟测试中的方案可行性评分高出平均值41.2%,这为优化博士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证支撑。未来研究将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制度型开放、跨境数据治理规则创新等前沿领域,持续深化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国家政策研究院的协同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