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考博初试注重考察学生对中医妇科学核心理论、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的综合掌握,建议考生以《中医妇科学》第9版教材为基础,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导师团队的研究方向进行针对性复习。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四大部分:一是妇 khoa基础理论,重点包括脏腑经络与妇科学的关联性、冲任督带理论与月经生理病理的对应关系,需熟练背诵《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相关原文;二是妇科常见病证治,要求系统掌握月经病(经闭、崩漏、痛经、带下病)、妊娠病(妊娠剧吐、胎动不安)、分娩期疾病及妇科杂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要点,需特别关注广州中医药大学在 feminist medicine 领域的学术创新点;三是中医妇科学特色疗法,包括周期疗法、穴位贴敷、中药熏蒸等技术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需结合2023年新发布的《中医周期疗法技术规范》进行补充;四是科研能力考核,近三年真题显示约15%的考题涉及Meta分析、循证医学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建议研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及《中医妇科学》领域近五年核心期刊论文。备考资料应包含:1)《中医妇科学》配套习题集(广州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22版);2)李超伦《中医妇科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3)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近五年妇科专题论文精选;4)2020-2023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学术会议纪要。复习策略建议采用"三阶递进法":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教材精读与笔记整理,建立"病-证-方-治"知识树;第二阶段(3-4个月)进行真题模拟训练,重点突破经方应用(如生化汤、寿胎丸的变通使用)及现代研究热点(如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第三阶段(1个月)开展个性化补漏,针对个人薄弱环节制作"错题溯源手册",并模拟无纸化考试环境进行限时答题训练。特别提醒考生关注2024年新增的"中医药抗击妇科肿瘤多学科协作"考核模块,建议系统学习《中医女性肿瘤学》及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妇科团队发表的3篇SCI论文。备考期间需建立"三本日志":错题本(记录高频易错知识点)、文献摘录本(整理最新研究动态)、时政热点本(关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相关内容)。建议每周参加一次线上模拟答辩,重点演练"从经方现代化研究谈妇科内分泌紊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典型考题,注意答题时突出广州地域特色(如岭南妇科病证特点),合理引用《岭南妇科医案选析》中的经典案例。考前30天应着重强化时间管理能力,模拟考试安排:上午9:00-11:30完成专业基础题(占比60%),下午14:00-16:30进行专业综合题(占比40%)及英语翻译(重点考核《中医妇科学》英文版术语),每次模拟后严格对照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最后建议考生联系报考导师团队的前沿研究方向,通过邮件提交个人研究设想(需包含1个创新性选题及3篇参考文献),此举可能获得导师在复试环节的额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