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其研究体系呈现多维度的学术创新与理论突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考博初试资料中,重点聚焦于新时代党史研究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建构,强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解析党的百年奋斗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需深入探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逻辑,结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第四卷的文本分析,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辩证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点考察1956-1978年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历史问题的科学总结,需注意区分"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张力。
改革开放时期研究需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意义,结合深圳特区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典型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新时代党史研究呈现三大转向:从叙事史向分析史转变,注重运用大数据技术处理党史档案;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融合转变,强调党史与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的交叉研究;从历史研究向现实观照转变,重点解析"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面,需系统梳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理论框架,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的核心要义,阐释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大命题的党史逻辑。
考博资料特别强调党史研究的现实关怀,要求考生关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创新,分析"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在学术前沿方面,需掌握金冲及教授提出的"百年党史三阶段论"、逄先知团队整理的《毛泽东年谱》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的修订要点。考试重点还涉及党史重大转折点的比较研究,如遵义会议与古田会议的组织建设差异、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九大报告的改革方法论比较。考生应注重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在分析"四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增强对"历史周期律"当代解答的理论自觉,这对考核者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思维具有关键性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