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国内材料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其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以及材料与化工四个博士招生专业在初试考核中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学院每年接收的报考人数在200-300人之间,实际录取率约15%-20%,竞争激烈程度位居全国材料类院校前列。考生需重点关注材料科学基础(832)、专业综合课(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方向)以及英语三篇的备考策略。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0812)初试科目为材料科学基础(832)+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综合,其中材料科学基础采用自命题模式,涵盖材料结构、缺陷、相图、扩散、固态相变等核心内容,推荐参考王仁等编《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版)及徐恒钧《材料科学基础》教材。近三年真题显示,晶体缺陷(位错、晶界等)相关计算题占比达35%,相图分析题年均2-3道,需重点掌握杠杆定律应用及包晶/偏晶反应判断。专业综合课涉及《材料物理》《材料科学导论》等教材,近年新增材料计算模拟(第一性原理基础)考点,需补充《材料计算传态学》相关内容。
材料学专业(0813)初试科目与材料物理与化学基本一致,但专业综合课侧重材料设计与性能关系,新增材料基因组学、计算材料学等前沿内容。2022年真题中,关于纳米材料表面能计算(结合DFT理论)和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预测成为新增题型,需重点研究《现代材料科学》中第7章"材料设计原理"及《先进复合材料》相关章节。材料加工工程专业(0817)初试科目调整为材料科学基础(832)+材料加工专业综合,其专业综合包含《材料成型原理》《材料表面工程》《高分子加工技术》三部分,近三年表面处理技术(等离子喷涂、激光熔覆)案例分析题出现频率提升,需关注《表面工程手册》中第5-8章内容。
材料与化工专业(0854)作为交叉学科方向,初试科目包含材料科学基础(832)+化工原理(自命题),其中化工原理部分涉及传质、传热、流体流动等基础计算,推荐使用《化工原理》(孙忠焕编)配合《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集》进行训练。2023年新增"材料-化工交叉创新案例"论述题,要求结合材料合成与化工放大工艺进行综合分析,需研究《化工过程开发》中第3-5章内容。
考生需特别注意:1)材料科学基础科目近五年平均分值为120分,但标准差达15-20分,体现阅卷宽严差异;2)专业综合课中约30%考题涉及近三年发表在《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等期刊的文献简析;3)材料加工工程方向要求掌握有限元分析(ANSYS或Abaqus)基础操作,建议提前完成2-3个典型数值模拟案例。建议考生在9月前完成3轮系统复习:首轮通读教材构建知识框架(约60天),二轮专题突破(30天),三轮真题模拟(15天)。特别提醒关注学院官网发布的《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2023年新增"人工智能辅助材料设计"作为潜在考点,需补充《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Materials Design》相关技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