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与诉讼法学方向考博初试备考需重点把握两大核心领域:国际诉讼程序规则与国内诉讼法与国际法的衔接机制。根据近五年真题分析,国际法院诉讼程序(包括初步程序、证据开示、口头辩论等阶段)占分达35%,国际商事仲裁规则(如CIETAC与ICC规则差异)连续三年出现案例分析题,国内法院审理涉外商事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1条与第44条)年均出现2道简答题。跨专业考生需特别注意国际诉讼法中的程序法特征,如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权与协议管辖权的竞合问题,以及国际仲裁中的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适用条件对比。
核心备考资料应包含:1)王铁崖《国际法》第四版(重点研读第14-17章);2)程卫东《国际民事诉讼与仲裁》第三版(新增RCEP争端解决机制专章);3)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解释》2022修正版(重点关注第5-8条)。建议建立"三维度复习框架":基础理论(国际法院规则文件+国内诉讼法典)、实务操作(CIETAC仲裁裁决书+中国法院涉外判例)、热点专题(数字货币争议解决+跨境数据流动管辖)。近三年出现12次关于"国际条约国内适用中的冲突解决"的论述题,需重点掌握《立法法》第126条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衔接逻辑。
跨专业考生应强化"双轨学习法":每日2小时国际诉讼法专业阅读(重点研读ICJ Reports 2020-2022年度裁判文书),1.5小时诉讼法实务训练(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下载50份涉外案件文书进行格式分析)。推荐使用"案例拆解五步法":1)识别法律规范类型(实体/程序);2)分析管辖权依据;3)梳理法律适用路径;4)总结裁判规则;5)提炼方法论。特别注意2023年新增的"国际环境侵权诉讼"考点,需结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2条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进行体系化学习。
备考时间规划建议采用"三阶段递进式":基础阶段(3个月)完成6本核心教材精读,制作200个专业术语对照表;强化阶段(2个月)完成近十年全部真题模拟,建立"国际诉讼程序流程图"等可视化工具;冲刺阶段(1个月)聚焦高频考点,针对国际仲裁裁决撤销事由(如仲裁程序严重违法)进行专题突破。需特别关注兰大法学院2022年新增的"数字主权与争端解决"研究方向,建议研读《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研究》(赵启正著)等前沿成果。最后阶段的模拟面试应重点演练"国际诉讼程序创新"等开放性议题,掌握"问题树分析法"与"PEST模型"的交叉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