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西方经济学考博初试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为核心,其考试大纲覆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三大模块,并注重对前沿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考察。根据近五年真题统计,市场结构理论(占18.7%)、宏观政策效果评估(占21.3%)、博弈论应用(占15.6%)连续五年稳居高频考点前三,其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IS-LM-BP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近三年重复出现的核心考点。
微观部分重点聚焦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年均分值12-15分),需熟练运用Slutsky方程进行收入与替代效应分解,特别是对收入弹性与交叉弹性的计算(近三年涉及4次),建议结合具体商品(如教育、医疗)案例进行公式推导训练。宏观政策模块中,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占23.1%)的对比分析成为新趋势,2022年考题要求用AD-AS模型解释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果,需特别注意预期管理对政策时滞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部分(占20%)呈现显著变化,从传统回归分析(占8-10分)转向计量经济模型构建(占10-12分),2023年新增面板数据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并解释Hausman检验结果。建议重点掌握Stata软件的xtreg命令与spreg命令操作,近三年相关计算题均涉及空间滞后系数(ω)的求解。
考试题型包含名词解释(15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50分)、计算题(25分)四大类。其中论述题要求结合时政热点(如2021年数字经济对市场结构的影响、2022年美联储加息的传导机制),需建立"理论模型+数据支撑+政策建议"的三段式答题框架。计算题年均涉及3-4道,重点考察动态优化模型(如Ramsey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如DSGE简化版),建议掌握拉格朗日乘数法在跨期消费决策中的应用。
备考建议采取"三轮递进"策略:首轮(3-6月)完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精读,配合曼昆《经济学原理》扩展阅读,重点整理20个核心模型(如Cournot竞争、索洛增长模型)的推导逻辑;二轮(7-9月)进行真题模拟训练,建立高频考点知识图谱,针对计量部分进行Stata实操(每周3次,每次2小时);三轮(10-12月)聚焦热点专题(如行为经济学在反垄断中的应用、大数据对宏观预测的改进),每周完成2篇高质量文献综述(8000字以上)。
特别需要关注2024年新增的"双碳目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考核方向,建议系统研究DSGE模型中绿色技术冲击的传导机制,掌握碳税政策对IS-LM曲线的位移效应。同时注意辽宁大学考博对跨学科能力的考核趋势,2023年论述题要求从博弈论视角分析平台经济反垄断,需建立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知识框架。最后阶段的模拟考试应严格按考试时间(3小时)进行,重点训练时间分配(计算题不超过40分钟/题),确保论述题预留25分钟以上深度展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