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考博初试以"语言教育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框架,2023年最新考试大纲显示,专业一《国际中文教育前沿研究》占比60%,专业二《教育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占比40%,外语测试(英语)与思想政治理论各占15%。考试时间集中在每年3月,初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总时长6小时。
专业一核心考纲包含三大模块:1)语言习得与认知理论(重点考查社会文化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2)国际中文课程设计(需掌握CTCSOL课程大纲框架,能独立设计文化模块课程);3)技术赋能教学(重点考察AI智能评测系统、VR语言实验室等新技术应用)。近五年真题显示,"动态评估理论"出现频率达78%,"文化模因传播"连续三年作为案例分析题核心命题点。
推荐参考书目(2024版):
1.《国际中文教育导论》(第二版)王建勤,高等教育出版社
2.《跨文化交际学理论视角》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语言认知与二语习得》程晓堂,北京大学出版社
4.《智能时代语言教学创新》黄国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新增)
5.《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徐赟,商务印书馆
备考策略需注意三点:首先建立"理论-案例-技术"三维知识图谱,建议采用思维导图梳理《语言习得研究》中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理论的关系;其次强化真题训练,近五年真题显示,85%的论述题涉及"传统文化传承与语言教学"的融合创新;最后关注2023年新增的"智能评测系统"考点,需掌握CLAS智能评测平台操作规范。
外语测试采用英语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近三年写作题目包括:"How AI Applications Are Reshaping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2022)、"Cultural Identity in Multilingual Education Contexts"(2023)。建议考生重点训练学术议论文写作,掌握"问题提出-文献综述-方法论-结论"的标准结构。
复试环节包含三部分:1)专业英语测试(30分钟即兴演讲+10分钟问答);2)教学技能考核(无学生模拟课堂,重点考查HSK教材重构能力);3)跨学科答辩(2024年新增"语言学+教育学"交叉领域提问)。建议提前准备"汉语作为国际语言的标准体系构建"等前沿议题的英文阐述。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2024年起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制,考后需在4个工作日内完成导师意向申报。建议提前研读《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2021-2023年发表的17篇CSSCI论文,重点关注陈晓华教授团队在"汉语文化词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备考资料获取可通过南大海外教育学院官网"博士招生"栏目,或联系2021级拟录取考生获取内部模拟题库(含5套近三年全真模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