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学科考博初试注重对考生理论功底、科研潜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考试科目通常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四门核心专业课程,每科满分150分,总分600分。参考书目以孙逢春《理论力学》(第四版)、龙驭球《结构力学》(第五版)、孙训方《材料力学》(第五版)为主,同时结合南航力学学院近年发布的考试大纲补充内容。
考生需重点掌握刚体运动学中的相对运动分解方法、非惯性系下的动力学方程建立、变分原理在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应用等理论难点。材料力学部分要深入理解能量法求解超静定结构、弹塑性交界面的应力突变规律,结构力学中需熟练运用矩阵位移法进行复杂平面桁架分析。近五年真题显示,约35%的题目涉及多物理场耦合问题,例如复合材料层合板在高温-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失效分析,要求考生具备将固体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能力。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阶递进式"复习法:第一阶段(3个月)完成教材精读,建立知识框架,重点标注南航导师近年发表的SCI论文中的理论创新点;第二阶段(2个月)进行真题专项训练,整理出近十年高频考点分布图,特别是动力学稳定性分析(年均出现4-6题)、板壳结构大变形问题(年均3-5题)等重难点;第三阶段(1个月)实施模拟考试,重点突破实验力学部分(近年新增的应变场重构算法、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等),每周完成2套全真模拟并录制解题视频进行复盘。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新增的"力学与人工智能交叉应用"科目,要求考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解决结构优化问题,例如基于遗传算法的复合材料铺层设计,或使用深度学习进行振动信号特征提取。建议考生提前学习MATLAB或Python的力学仿真模块,参与南航力学实验中心开放的"智能结构健康监测"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面试环节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三个方面:一是对报考导师近期科研项目(如空天飞行器轻量化结构设计、超高温复合材料防护等)的认知深度;二是科研设想可行性,例如针对C919飞机起落架疲劳寿命预测提出改进方法;三是学术英语表达能力,需准备3分钟英文述职报告。建议考生在初试后立即联系目标导师组,通过邮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附上自主设计的力学实验方案。
附近年真题高频考点统计表:
| 科目 | 高频考点(近5年) | 出题频率 |
|------------|-----------------------------------|----------|
| 理论力学 | 拓扑力学基础、约束分类与虚功原理 | 22% |
| 材料力学 | 各向异性材料本构关系、断裂力学 | 28% |
| 结构力学 | 桁架稳定性分析、时变荷载响应 | 31% |
| 弹性力学 | 薄板大挠度理论、接触问题 | 19% |
建议考生建立"错题-拓展"双维度学习档案,将每次模考错误归类为计算失误(占45%)、公式误用(32%)、概念模糊(23%)三类,针对性强化训练。例如针对计算失误,可开发LaTeX公式排版练习系统提升手算准确率;对于概念模糊问题,需对照《固体力学基础》(钱伟长著)进行概念溯源。同时关注《力学与实践》《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化学》等期刊的最新研究动态,至少精读3篇与报考方向相关的顶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