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自1958年建所以来始终是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导向。2023年公布的招生目录涵盖生物信息学(0810)、基因组学(0812)、合成生物学(0813)、计算生物学(0814)、分子细胞科学(0815)、发育与再生生物学(0816)、神经生物学(0817)、免疫学(0818)、遗传流行病学(0819)、生物统计学(0820)等10个一级学科,其中合成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为新增交叉学科方向。
在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专业中,重点培养基因组大数据分析、单细胞测序技术、表观遗传组学解析等方向人才,要求申请者具备Python/R语言编程能力及生物信息学工具开发经验。合成生物学方向特别强调多组学整合与人工生命系统设计,已建成国内首个合成基因组编辑平台,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计算生物学专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开设"AI+生物学"专项课程,重点培养基于深度学习的药物靶点预测、疾病生物标志物挖掘等复合型人才。
招生政策方面,执行"申请-考核"制,要求申请者取得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或具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硕士学位,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IF>10分论文1篇)。特别设置"青年学者专项",对在Cell/NEJM等TOP期刊发表过论文的申请者实行"一人一议"评审机制。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学术导师与产业导师联合指导,与药明康德、华大基因等12家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学科建设特色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依托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存储全球最大的非人类灵长类基因组数据库;二是拥有国家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在基因回路设计、细胞工厂构建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与德国马普研究所、美国Salk研究所建立"3+2"联合培养项目,每年选派20名博士生赴海外开展为期一年的研究。2022届毕业生中,35%进入全球TOP10高校继续深造,28%进入跨国药企研发部门,12%获得"青年千人"计划资助。
值得关注的是,目录中特别增设"生物医学人工智能"方向,整合模式识别、医学影像分析、药物虚拟筛选等技术,与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招生系统已实现与国自然基金、863计划等数据库的智能匹配,自动推荐适配研究方向。申请者可通过所官网实时查询导师团队最新研究动态,系统根据申请材料自动生成学术潜力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