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语言学理论基础、应用语言学实践能力及学术研究潜力。考试科目包括专业综合(936语言学综合)和外语(英语或日语),其中专业综合占70%权重,外语占30%。以下是近年考试重点分析:
一、专业综合考试要点
1. 参考书目与题型分布
核心教材包括《语言学概论》(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古代汉语》(王力)、《应用语言学导论》(朱永生)、《社会语言学》(贾志远)等。题型包含名词解释(10%)、简答题(30%)、论述题(40%)、案例分析(20%)。近三年高频考点涉及:语言接触理论(2021年)、语料库语言学(2022年)、语言规划(2023年)、认知语言学三大理论(持续3年)。
2. 真题分析(2019-2023)
2019年重点:语言类型学、方言调查方法
2020年重点:语言政策、话语分析
2021年重点:语言演化、语言经济学
2022年重点:计算语言学、语言习得
2023年重点:多模态话语、语言资源保护
二、导师研究方向匹配策略
报考需重点关注:
1. 董秀芳教授(汉语方言学、语言接触)
2. 潘悟云教授(音系学、汉语史)
3. 朱永生教授(社会语言学、语用学)
4. 李战子教授(计算语言学、语料库)
建议在初试后通过邮件联系导师,附个人研究设想(如结合方言保护与计算语言学)。
三、备考资源与技巧
1. 真题获取:联系已录取考生获取近5年真题(含2019-2023年),注意2023年新增语篇分析题型的应对策略
2. 重点突破:建立"理论-应用-案例"三级笔记体系,如将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与新媒体语用案例结合
3. 外语要求:英语需掌握语言学专业文献阅读(CET-6≥550),日语需达到N1水平(含语言学专业术语)
4. 学术训练:每周精读2篇CSSCI期刊论文(推荐《语言研究》《当代语言学》),撰写批判性书评
四、复试准备要点
1. 科研计划书:需包含具体研究方法(如方言调查+社会网络分析)
2. 开题报告:建议选择交叉学科方向(如方言保护与人工智能)
3. 日常积累:关注国家语委最新政策(如《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规划》)、联合国语言多样性公约
建议考生组建3-5人备考小组,定期进行模拟面试(重点关注研究设想可行性论证),同时关注学校官网公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大纲》动态调整内容。备考周期建议12个月,其中前4个月打基础,中间4个月专项突破,最后4个月模拟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