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学考博初试以学科交叉融合和临床科研并重为特色,考试内容涵盖肿瘤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规范及前沿研究动态。专业基础课(801肿瘤学)重点考察肿瘤生物学机制、病理分型及分子诊断技术,参考书目包括《肿瘤学》(第8版,王恩华主编)和《现代肿瘤学》(第2版,徐光宪主编),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单选80题,每题1分),其中肿瘤微环境调控(如TME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肿瘤基因组学检测(如NGS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新兴考点占比达35%。专业综合课(821肿瘤内科学)侧重临床决策能力考核,采用病例分析题(4例,每例10分)与论述题(3题,每题15分)结合形式,要求考生结合NCCN/CSCO指南分析晚期肺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评价PD-1抑制剂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考试特点体现为:①临床病例与基础理论深度融合,如要求解析乳腺癌HER2阳性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耐药后免疫联合疗法的分子机制;②强调多学科协作思维,近三年真题中达30%涉及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的时序优化问题;③科研能力评估隐含于论述题中,如2022年考题要求阐述肿瘤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进展及其在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备考建议分三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个月)系统梳理《肿瘤学》核心章节,重点掌握肿瘤发生发展双通模型、肿瘤干细胞理论及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强化阶段(2个月)精研近五年CSCO指南更新要点,通过医院肿瘤科临床病例库(年均收录1200+病例)进行模拟实战;冲刺阶段(1个月)聚焦安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近三年发表的SCI论文(IF>10分3篇,IF>5分8篇),重点掌握单细胞测序在肿瘤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及类器官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技术突破。考生需特别注意关注2024年NCCN指南更新内容,尤其是关于肿瘤早筛液体活检技术(如甲基化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建议定期查阅《Cancer Treatment Reviews》等期刊的肿瘤治疗专刊,同时参与医院肿瘤科每周的多学科会诊(MDT)积累临床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