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支撑,其学科体系融合了数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在5G/6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导航等前沿领域持续引领技术革新。北京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交叉学科平台,形成了以"基础理论深化+前沿技术突破+工程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考生需系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奥本海默著)、《通信原理(第五版)》(樊昌信著)、《信息论与编码》(曹雪虹著)等核心教材,重点突破以下知识模块:
在信号处理方向,需深入理解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域分析、小波变换的降维特性及循环平稳理论,熟练运用MATLAB/Simulink完成数字滤波器设计、MIMO系统信道估计等工程实践。参考《Adaptive Filter Theory(第七版)》( Widrow著)掌握LMS/NLMS算法的收敛性分析,结合《多天线无线通信》(Tse著)研究波束成形与预编码技术,针对太赫兹通信中的超分辨率检测问题,需掌握压缩感知理论在稀疏信号重构中的应用。
通信系统方向应聚焦《5G NR: The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Access Technology》(3GPP标准白皮书),重点研究大规模MIMO的动态波束管理、毫米波通信的信道建模及网络切片技术。通过《无线通信基础(第2版)》(Proakis著)掌握OFDM系统峰均比优化方法,结合《移动通信(第5版)》(钟章队著)研究北斗三号系统的多系统兼容技术,针对卫星互联网低轨星座的轨位优化问题,需运用优化理论解决覆盖空洞问题。
人工智能与通信交叉领域,需精读《Deep Learning(花书)》,掌握RNN/LSTM在时序信号预测中的应用,结合《通信中的机器学习》(Compressed Sen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研究联邦学习在分布式网络中的隐私保护机制。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白皮书》理解SDN/NFV架构,运用《边缘计算:架构与协议》(Feng著)解决工业物联网的端侧智能计算问题,针对6G智能超表面(RIS)的动态调控,需掌握基于强化学习的反射系数优化算法。
备考策略上,建议采用"三阶递进式复习法":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教材精读与公式推导,建立知识图谱;第二阶段(4-6个月)通过《信息与通信工程考研真题解析(北大版)》进行题型训练,重点突破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高频考点;第三阶段(7-9个月)参与"智能通信系统""6G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组科研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顶刊论文中提炼研究问题。面试准备需重点阐述"太赫兹通信中的信道估计精度提升方案"或"基于联邦学习的5G网络切片资源分配算法",展示理论推导与工程实现的全流程思考。
特别关注2023年北大赛题中新增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动态拓扑切换算法"考点,需掌握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算法与Q-Learning的融合应用。建议建立包含200+核心公式的记忆卡片,通过Anki软件进行周期性复习,同时关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期刊的最新研究动态。最终以"基于数字孪生的5G基站能耗优化系统"或"多智能体协作的智能反射表面调控模型"等创新性课题作为博士研究计划的核心,体现学科交叉与工程落地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