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作为融合人文社科与数字技术的交叉学科,其博士研究需立足理论深度与学术前沿的平衡。北大新闻传播学科依托"思想性、批判性、实践性"的学术传统,近年研究聚焦数字技术重构传播生态、全球传播秩序变革、媒介伦理治理等核心议题。考生需系统掌握《新闻学概论》(李良荣,2021修订版)、《传播学引论》(李彬,2016再版)等基础理论著作,深入理解传播学五大经典理论范式——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化研究、技术哲学、媒介环境学与社会技术系统论。
在媒介技术批判维度,需重点研读《媒介、社会与世界》(尼克·库尔德利,2022中译本)中关于算法资本主义与数据殖民主义的论述,结合《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尼克·斯尔尼塞克,2021)分析平台经济下的劳动异化。国际传播研究方面,《全球传播中的中国话语》(郑超然,2023)提供了本土化理论框架,考生应对比《世界是通的》(单霁翔,2022)中提出的"文明互鉴"范式与西方建构的"中国威胁论"话语体系。
方法论层面,《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宾·菲斯克,2020)与《传播研究方法导论》(陈力丹,2022)构成量化与质性研究的双重基础,需特别关注数字人文方法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应用,如《大数据时代的传播学研究》(彭兰,2023)提出的网络爬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路径。学术伦理规范应严格遵循《学术出版规范》(GB/T 7714-2015)与《学术伦理守则》(中国新闻史学会,2022),在文献引用、田野调查、数据采集等环节建立学术诚信意识。
值得关注的前沿议题包括:元宇宙场景中的身份建构与认知操控(吴飞,2023)、生成式AI对新闻生产流程的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5期)、短视频平台中的情感劳动异化(《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4期)。考生需建立"技术-制度-文化"三维分析框架,例如通过《平台社会的崛起》(马丁·舍勒,2022)的技术批判视角,结合《中国网络平台治理白皮书》(2023)的制度分析,解读《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政策实践。
备考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对话与问题意识培养,例如对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1989)与《数字时代的公共领域重构》(吴汉东,2023)的当代阐释,反思算法推荐机制如何消解交往理性。同时需关注《新闻战线》与《国际新闻界》的年度综述,把握学科动态。建议建立"经典文献-核心期刊-政策文件"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重点标注近五年CSSCI期刊中引用频次超过50次的学者观点,如彭兰关于"智能传播"的系列研究(2020-2023)。
最后需强化学术写作的批判性思维训练,避免对西方理论进行简单套用。例如在分析《平台资本主义》(尼克·斯尔尼塞克,2021)时,应结合《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的数据,探讨本土平台经济中"数据主权"的特殊性。同时关注北大"数字人文实验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跨学科项目,如《全球传播中的数字鸿沟测量模型》(王宁,2023)等创新性研究,培养理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