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科依托学校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深厚积淀,形成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材料与能源技术”“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三大核心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环境科学学报》《生态学报》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20%,拥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与中石化北京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10余家单位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考生需重点关注2023年新增的“碳中和与环境工程”交叉研究方向,该方向已建成国内首个工业固废碳捕集中试平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考试科目包含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一)和两门专业课(环境科学基础、环境工程综合)。其中环境科学基础考试范围涵盖环境化学(占35%)、环境生物学(25%)、环境物理(20%)三大模块,推荐参考《环境科学概论》(第四版,高廷耀主编)和《环境化学》(第二版,戴军等著)。
备考策略建议分三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月)完成《环境工程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教材精读,重点突破环境质量评价(含AERMOD模型应用)、污染物迁移转化(地下水污染修复案例)等高频考点;强化阶段(7-9月)通过模拟考试训练,特别强化环境材料(纳米光催化材料制备工艺)和污染控制(生物电化学系统原理)等北工大特色题型;冲刺阶段(10-12月)需关注《环境科学研究》近三年北工大团队发表的12篇一区论文,掌握环境大数据分析(Python在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等新兴考点。
导师团队方面,建议优先联系环境学院王某某教授(环境功能材料方向,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某某研究员(工业噪声控制方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具有博导资格的12位教师。需注意2024年新增的“环境政策与治理”方向,该方向已与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考生需提前准备环境规划(LEED认证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HIA方法应用)相关案例。
特别提醒考生关注北工大“绿色技术转化中心”的产学研项目,如与首钢集团合作的“高炉煤气碳捕集”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相关技术论文可作为考试热点。建议考生在初试后及时联系导师组,通过参与“城市内涝智能监测”等横向课题(需提交5000字研究计划书)提升复试竞争力。最后需注意考试时间安排,2025年考博初试定于3月23日,复试采用“线上+现场”双轨制,英语口语考核占比提升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