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博初试主要考察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物理与化学两门专业课,满分300分,考试时长180分钟。专业课采用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20分)、填空题(30分)、简答题(40分)、论述题(110分)。参考书目为《材料科学基础》(陈钟韶主编,第四版)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冯端、何子明、肖纪美合著,第三版),建议考生结合《材料科学基础习题详解》和《材料物理与化学考研真题解析》进行系统复习。
英语考核采用全国统考模式,材料学科组复试线通常为60分(满分100分),近三年录取平均分稳定在75分以上。专业课复习需重点突破晶体缺陷理论(位错、晶界、空位)、相图分析(二元/三元系统)、材料力学性能(强度、塑性、韧性)、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粉末冶金、3D打印、CVD)、材料表征方法(XRD、SEM、TEM)等核心模块。建议按"基础概念→经典例题→真题强化"三阶段推进,每周完成2套模拟卷并建立错题数据库。
初试成绩公布后进入复试环节,材料学院实行差额复试(1:1.2),考核包含材料基因组计划、智能制造与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领域论述(30分钟),英语口语(专业文献朗读与翻译,15分钟),以及科研经历答辩(20分钟)。复试成绩占总成绩40%,建议提前联系导师组,提交过刊论文或专利成果可获面试加分。近年录取生源中,具有SCI二区论文发表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经历的考生占比达68%,建议在9月前完成2篇以上综述论文写作。
考试时间安排上,初试通常在每年12月底,复试在次年3月中旬。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9月,需特别注意"申请-考核制"改革后,材料学院已实行"申请考核"模式,考生需在系统中提交研究计划书(8000字以上),并通过学术委员会面试(含专业能力测试)。近三年报录比稳定在3:1,建议提前联系3-5位意向导师,关注学院官网发布的《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最新调整信息,特别是新增的"超导材料与器件""生物医用材料"等交叉学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