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学科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呈现出跨学科融合、技术赋能、价值重构的三重发展趋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学科学与技术教育公共管理学科,依托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优势,正在构建"教育神经科学+智能教育技术+公共治理创新"的交叉研究范式。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建议考生重点关注以下三个维度的研究框架:
一、教育技术哲学视域下的智能教育系统构建
基于北航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需深入探讨脑机接口、情感计算等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伦理边界。例如,如何通过fNIRS脑成像技术优化在线学习路径?教育大模型在个性化教学中的价值排序机制是什么?可结合北航智慧教育实验室的实证数据,构建包含技术适配度、认知负荷阈值、情感共鸣指数的三维评估模型。特别要注意2023年教育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教育科技伦理的新要求,需建立包含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数字鸿沟的治理框架。
二、公共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公共管理学视角下,应着重研究"教育新基建"与"数字政府"的协同机制。北航公共管理学院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成果可迁移应用于教育治理,例如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校园安全预警系统开发,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块链智能合约设计,以及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教育政策传播效果评估。需特别关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经验在教育领域的转化应用,建立包含诉求响应时效、服务精准度、满意度反馈的PDCA闭环模型。
三、航空航天特色的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发挥北航在航天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可构建"工程思维-创新实践-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具体包括:基于空间站运营数据的STEM课程开发,飞行器可靠性工程与教育质量评估的类比研究,以及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路径。建议参考北航"空天学院"的"项目式学习+双导师制"实践,建立包含工程伦理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方法上,建议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定量方面运用教育神经科学的fNIRS、眼动追踪等技术获取生物特征数据,结合机器学习进行模式识别;定性方面通过扎根理论对北航"智慧教室"试点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在理论创新层面,可尝试将系统工程理论引入教育生态系统研究,构建包含技术层、制度层、文化层的四维分析框架。
考生需特别关注北航"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室"与"智能教育装备研究院"的交叉平台成果,重点掌握教育神经反馈技术、自适应学习系统、教育大数据治理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文献综述部分,应系统梳理UNESCO《人工智能与教育伦理建议书》、OECD《数字素养框架》等国际文件,同时深入分析北航已发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指标体系》《智能教育治理的复杂性科学基础》等代表性论文。
研究设计应注重实践导向,建议选择"智慧教室建设中的师生认知负荷动态监测"或"教育新基建项目的公共价值实现机制"等具体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三轮迭代优化实现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论文结构上,可借鉴北航已毕业博士论文的典范,采用"理论突破-方法创新-实践验证-政策建议"的四段式架构,确保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统一。
最后需强调的是,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在于解决"技术向善"的教育治理难题。考生应深入思考: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教育过程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教育的本质属性?如何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生态系统?这些问题的回答,将直接体现考生的学术视野与创新能力。建议结合北航"空天报国"的办学传统,探索教育科技在培养未来航天人才中的特殊价值,这既是学科特色所在,也是国家战略需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