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核心构成,在新时代承担着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理论支撑的重要使命。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信息科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融合的特色优势,近年来在数字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创新、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构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理论体系完善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理论基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教材,系统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路径与实践价值。
在理论创新维度,需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重要论述,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以"两个结合"为切入点,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天下大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治理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同时,要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本质差异,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发展目的性等层面构建比较分析框架。
在学科建设层面,应当强化交叉学科研究能力培养。北邮马院可依托信息科技学科优势,打造"数字马克思主义"特色研究方向,重点突破智能算法伦理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区块链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等前沿课题。例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网络社群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效能,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模型,这些创新实践既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又能为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在现实问题研究方面,需聚焦"两个大局"交织下的重大现实挑战。针对数字资本扩张导致的异化问题,可借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平台经济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矛盾,提出"技术向善"的马克思主义治理方案。在全球化变局背景下,要系统论证构建人类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拓展至数字空间维度,探索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策略。同时,结合北京"两区"建设实际,研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协同推进的机制创新。
方法论层面应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数字人文研究技术,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进行多模态分析,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动态图谱。建立"理论-技术-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通过算法伦理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提炼理论洞见,借助智能计算模型验证理论假设,依托基层实践项目检验理论效能。例如,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力评估系统",整合舆情监测、情感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模块,为理论传播效果量化评估提供创新工具。
人才培养方面需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课程体系上,打造"经典文本解读+数字技术实训+实践项目研究"模块化课程群,将Python编程、数据可视化等数字技能嵌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师资建设上,实施"理论专家+技术骨干"双导师制,鼓励教师团队申报交叉学科课题,如"智能合约中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研究""元宇宙空间意识形态斗争规律研究"等。实践平台方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字仿真实验室,开发"VR重走长征路""区块链党史教育系统"等沉浸式教学项目,形成"学-研-用"良性循环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正在产生革命性影响。GPT-4等大语言模型在文本生成、知识问答等方面的突破,既带来效率提升机遇,也面临价值导向风险。建议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模型开发伦理规范,在算法训练中嵌入"人民性"价值参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智能助手。同时,加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运用生成式AI技术构建多语种理论传播矩阵,在TikTok、Instagram等国际平台开展"中国故事"的数字化叙事实践。
最后,需要特别关注青年学人的学术伦理建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既要善用数字技术提升研究效能,更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政治属性。建立学术成果"三审三校"机制,防范数据造假、算法歧视等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构建"学术共同体+技术平台"协同监督体系,确保理论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例如,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成果智能审查系统,设置政治立场、学术规范、数据真实性等核心指标,实现全过程质量管控。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处于守正创新的关键阶段。北京邮电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信息科技与人文社科的学科交叉优势,在数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能时代意识形态治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范式。通过构建"理论突破-技术赋能-实践检验"的协同创新机制,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贡献北邮方案,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数字素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提供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