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各专业考博研究内容与参考书目体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学术传统。以中医基础理论专业为例,核心参考书目应涵盖《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三版,李灿东主编)作为理论框架基础,配合《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王洪图主编)及《中医经典理论现代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编)等经典文献的现代诠释著作,重点把握中医哲学思维、藏象学说与气血津液理论的学术发展脉络。同时需关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报告》等年度学术成果,结合导师团队近年发表的《中医体质学》等系列论文深化理论认知。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备考需构建"理论-临床-科研"三维知识体系。基础理论部分除《中医基础理论》外,重点研读《中医临床基础学》(新世纪第三版,赵清理主编)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导论》,建立系统观与整体观的理论认知框架。临床实践模块应系统学习《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三版,张伯礼主编)及《中医外科学》(新世纪第三版,高建林主编),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三附属医院等附属医院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指南》掌握诊疗规范。科研方法学方面,推荐《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处编)及《循证中医学方法学》等专著。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注重文献学方法与中医史研究相结合。核心教材《中医医史文献学》(新世纪第三版,高文柱主编)需精读至第三编"近现代医家思想研究",重点掌握钱超尘、赵清理等导师团队的研究范式。经典文献方面,《黄帝内经太素》(王洪图校注)与《注解伤寒论》(张志聪注)应作为版本学研究对象,配合《中医典籍版本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编)进行版本校勘实践。近年研究动态需关注《中国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珍本古籍丛刊》及《中医典籍整理研究》期刊。
方剂学专业构建"方剂学基础-方剂配伍-方剂创新"三级知识体系。基础理论以《方剂学》(新世纪第三版,高学敏主编)为核心教材,重点解析"君臣佐使"配伍规律与"方证对应"理论模型。创新研究需精读《方剂现代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编)及《名方类编》(现代增订版),结合《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等专著掌握复方研究前沿。临床实践应系统学习《中医方剂临床应用指南》系列文件,重点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发布的《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备考策略需把握三个维度:其一建立"四维知识图谱",将教材内容与《中医学科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相融合;其二强化"三阶训练法",通过教材精读(每周50小时)、经典研读(每日2小时)、专题研讨(每月2次)实现知识内化;其三注重"双师型"培养,既要夯实学科带头人(如王琦院士)的学术传承,又要关注青年学者(如刘景源教授)在代谢性疾病、免疫调节等领域的创新突破。特别需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学"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国家重点专科建设成果,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数据库中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