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博研究体系以"语言本体与跨学科应用"为核心,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语言学专门人才。其参考书目体系呈现鲜明的学科特色:在传统文字、音韵、训诂三大支柱基础上,强化现代汉语理论、方言调查、语言规划等应用领域,同时融入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新兴研究方向。
古代汉语研究以黄伯荣、廖序东《古代汉语》为基准教材,重点解析先秦两汉文献的语料处理与文本阐释。北语学者强调通过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的互证研究,培养考生对汉语书面语演变的立体认知。音韵学方面,周法高《音韵学》与《四声演变研究》构成知识双轨,要求考生掌握历史音变规律,特别是汉语声调发展、鼻音韵尾脱落等关键问题。文字学以赵金铭《文字学》为基础,注重形音义综合分析法训练,结合北语特色方言材料(如官话方言记音符号系统),强化文字考据能力。
现代汉语研究聚焦于结构主义与认知语言学理论,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作为基础,需深入理解语法体系与语义场理论。近年新增《汉语句法结构》(刘月华)重点解析句法成分的动态组合规律,要求考生能运用结构描写方法分析口语语料。方言学方面,王力《方言学概要》与《汉语方言调查方法论》并重,北语方言学团队长期从事官话方言连续变体研究,考生需掌握《中国语言地图集》等工具书,具备独立开展方言调查的能力。
跨学科应用领域设置体现北语办学特色:语言规划方向参考《语言规划学》(沈家煊),要求掌握国际语言政策比较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侧重《语言变异与变化》(沈家煊),需具备语料库分析与问卷调查技能;计算语言学以《自然语言处理基础》(何 rida)与《现代汉语语料库建设》为指引,强调文本挖掘与机器学习技术的融合应用。考生需在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务间建立平衡认知。
备考策略应注重三维度突破:其一,建立"历史层积-结构系统-社会应用"的立体知识框架,重点突破音韵演变规律与方言类型学;其二,强化实证研究能力,掌握HSK汉语水平考试分析、方言语音图谱制作等实操技能;其三,关注"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人工智能伦理等前沿议题,在传统考据基础上拓展应用视野。建议考生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考博真题解析》为蓝本,结合北语近年发表的《国际中文教育》期刊论文,把握学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