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研究需要建立在扎实的文献梳理基础上,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教育史学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以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为例,团队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方面形成系列成果,通过挖掘其1930年代在晓庄师范的实践档案,发现其"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当时农村教育困境存在直接关联,这一发现被收录于《陶行知全集》第七卷修订版。在比较教育史领域,团队开创性地构建了"东亚儒家教育传统比较研究"框架,通过对比日本明治时期和韩国光复初期教育改革,揭示出儒家文化圈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教育制度调适的共性规律,相关成果获得全国教育史优秀成果二等奖。
东北教育史研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团队长期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教育转型问题。通过分析1952-1978年间形成的"厂办学校"体系,发现其不仅承载着计划经济时代产业工人子女教育保障功能,更在技术工人培养方面形成独特模式。研究团队利用东北工业档案馆藏的1.2万份教育行政文件,证实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东北地区实行的"半工半读"教育政策,使156所中等专业学校在三年间培养出23万名技术人才,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这种基于地方档案的实证研究方法,已成为东北师大教育史学科的重要学术传统。
在理论建构层面,团队提出"教育史研究的三维转向"理论模型,主张将教育制度变迁置于政治、经济、文化三重维度进行综合考察。以清末新式学堂研究为例,通过分析1905-1912年间127所官立师范学堂的学制演变,揭示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体用之争"的深层逻辑:学堂管理权从部官直接控制转向地方自治机构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历史张力。这种研究范式创新被《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专题评介,引发学界对教育史研究方法论的热议。
当前研究聚焦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史观重构,团队在"中国教育史分期标准再讨论"中提出"教育功能迭代"新标准,认为传统分期过于强调制度形式变革,而忽视教育功能的社会适应过程。以宋代教育研究为例,通过分析朱熹白鹿洞书院"主敬"教规与市镇小学兴起的关系,发现教育功能从科举培训向社会教化扩展,才是宋代教育转型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视角转换对理解当代教育本质具有启示意义,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基地"建设。
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成为研究突破点,团队开发的"东北教育史文献数字平台"已收录1912-2012年间地方教育档案12万页,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东北三省教育行政公文中出现的"普及""素质""创新"等关键词进行时序分析,发现"素质教育"话语在1990-2000年间呈现指数级增长,而"创新教育"则在2010年后进入政策高频期,这种量化研究为教育政策史研究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