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博初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考察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历史演进、实践应用及前沿问题的研究能力。考试科目通常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专业课笔试)、英语(含听力、阅读、写作)及综合面试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及现实意义的理解。重点章节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与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体系与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生需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本科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尤其要关注东北师范大学自主编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教材中新增的"新时代十年理论创新成果"相关内容。
专业课笔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采用"论述+材料分析"题型,近三年真题显示三大命题趋势:一是对"两个结合"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要求的深度阐释(如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二是基于东北地缘特征的理论实践研究(如2021年"东北振兴战略与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应用");三是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拓展(如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当代价值")。考生需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2020年版)中关于"东北振兴"专章内容,同时关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近五年相关论文。
英语考试侧重学术英语能力,听力部分常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英译版内容解析,阅读理解侧重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如2022年全球马克思主义大会议题分析),写作要求用学术英语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性贡献"。建议考生精读《Marxism in the Modern World》等外文著作,积累"人类文明新形态""新质生产力"等术语的英文表达。
面试环节采用"学术素养+科研潜力+实践能力"三维评估体系。2023年面试案例显示:学术素养考核侧重考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如要求现场评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体系)、科研潜力评估注重课题设计能力(如给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案例要求提出研究方案)、实践能力考察通过模拟学术沙龙形式进行(如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进行跨学科研讨)。考生需提前准备与个人研究计划相关的3-5个学术问题,并关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公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动态"。
备考策略建议:第一阶段(3-6月)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教材精读,建立"理论演进-实践创新-现实问题"三维知识框架;第二阶段(7-9月)开展专题突破,重点攻克"东北振兴""新时代青年思想引领"等特色研究方向;第三阶段(10-12月)模拟实战训练,每周完成2套专业综合卷(含2018-2023年真题),重点提升材料分析题的论证深度;第四阶段(次年1-3月)强化英语学术写作,整理高频考点术语库,同时联系报考导师团队参与1-2项在研课题预研。
特别提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含"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研究"),考生需关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网"发布的《年度重点研究方向指南》,及时获取"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新质生产力与东北经济转型"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备考信息。建议提前联系报考导师,通过邮件提交个人研究设想,获取针对性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