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作为一门融合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东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考博研究中始终强调"治理创新与制度优化"的核心导向,要求考生在掌握经典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能够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实践进行创新性思考。以《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著)、《新公共管理导论》(胡百精著)等核心教材为理论根基,考生应当系统梳理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谱系,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维度:
在理论建构层面,需深入理解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整体政府等理论流派的演进脉络及其适用边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与竞争原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引入,但需警惕过度工具理性导致的公共服务价值异化;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的民主参与、公共利益导向等原则,为数字时代政府职能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东南大学考博论文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IAD)框架,解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机制,特别是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权责清单制度设计实现政府治理效能提升。
实践应用维度需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议题。2023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精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基层治理体系,这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现实切入点。考生应重点考察东南大学在长三角区域治理创新中的研究成果,例如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中的数据共享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等。在方法论层面,需综合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案例比较研究、定量模型构建等工具,特别是在政府绩效评估领域,如何平衡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技术赋能方向要求考生具备跨学科视野。东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可使行政流程效率提升40%以上,但同时也带来数据安全与算法伦理的新挑战。考生需在论文中体现对数字政府建设的辩证思考,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在政策模拟、舆情分析中的技术优势,也要警惕技术决定论导致的治理工具化倾向。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构建"平急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传统治理经验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这正是东南大学考博评审特别关注的创新方向。
在写作规范上,应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文献综述-理论建构-实证分析-结论建议"逻辑链条。例如,在分析"双减"政策执行效果时,可建立包含政策执行主体、执行环境、执行资源的三维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不同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同时,需注重理论对话,既要批判性吸收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核,也要立足中国实践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范式。东南大学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显示,具有"制度-技术-人文"三重维度的创新研究更受青睐,考生在选题时应注重跨学科融合,例如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框架设计。
最后,考博论文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回应能力。当前公共管理学界正经历从"管理主义"向"治理主义"的范式转换,考生需关注全球治理变革、碳中和目标实现、人口老龄化应对等重大议题。以东南大学牵头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为例,其创新价值在于构建了包含生态服务价值核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完整体系。这种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术研究深度结合的实践,正是东南大学考博选拔机制所倡导的学术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