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体系内部各产业间资源配置规律与应用的学科,在数字经济时代呈现出新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创新空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考博注重考察考生对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动态演变、产业政策设计及国际经贸规则融合等核心领域的系统把握,其参考书目涵盖《产业经济学》(张晓朴)、《产业组织理论》(Tirole)、《产业政策与全球经济》(Pompe)等经典著作,要求考生在掌握基础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能够结合中国情境进行批判性思考。
从近年考题趋势可见,命题组对产业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的交叉研究尤为关注。例如,2022年考博真题要求考生分析"RCEP框架下东亚产业链重构对区域产业集中度的影响",这既涉及国际分工理论,又需运用实证计量方法。考生需重点掌握Barney的VRIO框架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中的适用性,同时关注中国社科院《全球价值链重构蓝皮书》中关于技术壁垒与产业升级的量化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层面,Stata计量软件与Python文本分析的结合运用成为新考点,2023年真题要求基于爬取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赫芬达尔指数与专利强度的空间杜宾模型。
前沿领域研究呈现三大突破方向:一是平台经济监管的"动态竞争"理论,需深入理解Wright和Cassell提出的双边市场失灵治理模型,结合中国《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的典型案例进行制度分析;二是绿色产业政策的"双碳"传导机制,重点研究Porter假说在新能源产业中的适用边界,参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传导效应;三是数字贸易规则与产业组织重构,需运用Grossman-Rossi模型解析数据要素流动对传统产业集中度的解构效应,特别关注《数字贸易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的"数字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
考生在论文写作中应注重理论工具的创新性应用。例如,在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时,可引入Melitz异质性企业模型构建"技术扩散-市场集中-政策激励"三维分析框架,结合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专利交叉许可数据,验证Schumpeter创新理论在战略新兴产业的特殊性。同时需关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产业政策评估与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对2015-2022年432项产业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报告。
备考过程中需建立"理论-政策-数据"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建议系统梳理2018年以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本,提炼出"监管沙盒""数据确权""算法治理"等核心概念的理论映射。在数据获取方面,重点掌握Wind金融终端的产业数据库、ITC的全球贸易观测系统(GTIS)以及工信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的API接口调用方法。
最后需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协同效应时,既要运用Dunning的OLI范式比较技术转移路径,也要警惕Henderson提出的"技术锁定"陷阱。建议参考《经济学》(季刊)2023年第4期《产业政策干预的长期效应研究》的争议性结论,撰写包含正反论证的学术论文。考博面试环节常涉及对"中国产业政策是否违背WTO国民待遇原则"的辨析,需熟练运用GATT第24条、TRIPS协定第5条等规则进行法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