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论,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系统掌握以《计量经济学导论》(伍德里奇著)、《高级计量经济学》(李子奈著)、《时间序列分析》(汉森著)等教材构建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数字经济时代计量方法创新与政策应用的前沿动态。
在理论基础部分,重点突破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检验、贝叶斯计量等核心内容。针对伍德里奇教材第七章的GMM估计方法,需结合Larcker和Lo(2001)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理解工具变量选择中的外生性约束条件。李子奈教授主编的《高级计量经济学》第四章的联立方程模型,应与Kleibergen和Saikkonen(2007)的endogeneity检测方法相结合,特别是在处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时,需注意动态面板数据的工具变量构造问题。
前沿领域研究需聚焦机器学习与计量经济学的融合创新。参考《计量经济学前沿》(张晓晶等著)第五章内容,重点掌握随机森林回归、神经网络在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特别是Hao和Reuter(2016)提出的XGBoost在汇率预测中的优化策略。同时,需关注《时间序列分析》中状态空间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的交叉研究,如Sawyer等(2019)提出的LSTM-VAR混合模型在宏观经济预测中的表现。
案例分析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在数字经济部分,可运用Paprocki和Wolnianski(2019)的文本分析法,结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数据库,构建基于爬虫技术的跨境电商政策文本挖掘模型。在绿色经济领域,参考《环境计量经济学》(张成思著),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分析碳交易市场中的政策冲击效应,特别关注林伯强(2020)提出的多尺度空间计量方法在区域环境规制研究中的应用。
考博论文写作需体现学术规范性,建议采用"理论建模-实证检验-政策启示"的三段式结构。在计量结果分析环节,应严格遵循Hansen(1996)的J统计量检验模型过度识别问题,同时运用EViews和Stata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设计需包含内生性处理、样本选择偏差校正等质量控制环节,例如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解决国际贸易数据中的样本选择性偏差,或运用系统GMM处理动态面板数据的动态约束问题。
考生应特别注意对外经贸大学在数字经济、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在选题时优先考虑"RCEP框架下区域价值链重构的计量经济分析""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测度与政策仿真"等交叉课题。同时,需关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近三年发表的计量方法创新论文,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建议建立包含200篇中外文献的专题数据库,定期更新计量经济学软件(如Python的statsmodels库、R的tidyverts包)的操作手册,确保研究方法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