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性文章应立足学科前沿与专业特色,聚焦数字经济时代组织变革与战略管理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管理学科依托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研究优势,在跨国企业管理、国际商务战略、供应链价值链重构等领域形成显著特色。考生需系统掌握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三大核心理论模块,重点突破动态能力理论、资源基础观、制度理论等经典框架的当代演进。
在研究热点方面,数字化转型催生组织形态重构,需深入探讨人工智能驱动的决策机制、区块链技术赋能的供应链协同、元宇宙场景下的虚拟组织构建等前沿议题。研究方法应注重混合研究范式,结合案例研究(如中国跨境电商企业的全球化路径)、定量分析(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模拟)与实地调研(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管理实践),尤其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系统动力学模型解析复杂组织系统。建议参考Hamel(2016)关于管理创新扩散的研究,结合中国情境构建本土化分析框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案例库(含200+跨国企业本土化实践案例)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基地为实证研究提供独特优势。考生应重点关注RCEP框架下的区域价值链整合、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企业战略选择等特色研究方向。例如,可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设计"双循环"格局下企业国际化的能力跃迁模型,通过比较分析海尔、中化等企业的全球创新网络布局,揭示中国企业在VUCA环境中的战略韧性构建机制。
需警惕学术研究中的三大误区:其一,过度依赖西方理论而忽视中国制度情境的特殊性,应借鉴Porter(2011)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结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特征构建分析工具;其二,方法创新与问题意识脱节,需明确研究问题的理论缺口,如现有供应链弹性研究多聚焦突发事件应对,而较少关注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供应链重构;其三,案例选择缺乏战略纵深,建议采用历时性研究(如娃哈哈1996-2023年全球化三阶段演进)替代静态截面分析。
在写作范式上,应遵循"理论锚定-问题提出-方法设计-预期贡献"的逻辑链条。例如,针对"数字技术如何重塑跨国企业的全球治理结构"这一命题,可构建"技术-制度-能力"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多案例比较法揭示平台型技术供应商(如SAP、用友)与制造企业间的权力重构机制,最终形成对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范式的修正性贡献。同时,需关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如中国WTO研究院)的前沿成果,特别是关于数字贸易规则与企业合规战略的交叉研究。
备考过程中应建立"理论-案例-政策"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理论层面精读《战略管理》《组织与管理》(钱德勒、柯林斯著),政策层面研读《"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案例层面分析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本地化战略、小米印度市场的生态链布局等典型样本。特别要注意商务部《2023年商务发展统计公报》中关于服务贸易逆差收窄、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9.8%等数据,将其转化为研究假设的实证支撑。
最后需强化学术对话能力,在文献综述中体现对关键学术争议的批判性思考。例如,针对"跨国公司是否正在式微"的争论,可引入Dunning(2020)的OLI范式升级理论,结合中国对世界价值链地位的演变(从2012年全球价值链参与度38.6%提升至2022年52.4%),论证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嵌入-品牌溢价-规则塑造"三阶段突破低端锁定路径。这种学术对话既展现理论功底,又彰显问题意识,符合考博选拔对学术潜力的核心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