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在东南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培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东南大学肿瘤学团队长期致力于肿瘤精准诊疗、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深度融合,其考博参考书目以《肿瘤学(第五版)》(王杰军主编)、《临床肿瘤学(第4版)》(陈小兵主编)及《肿瘤内科学(第5版)》(周际昌主编)为主干,辅以《肿瘤生物学(第2版)》(孔北华主编)、《肿瘤分子生物学(第4版)》(林胜友主编)及《临床肿瘤研究方法学》(郭宝华主编)等拓展性文献。
在知识体系构建层面,考生需重点掌握肿瘤发生发展的多阶段调控机制,包括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表观遗传异常及微环境互作等核心理论。东南大学肿瘤研究所近年突破性成果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免疫检查点调控网络与代谢重编程存在协同进化关系,这一发现被纳入《肿瘤免疫治疗进展(2023)》考纲补充材料。临床实践模块要求熟练运用NCCN/CSCO指南更新内容,特别是针对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及肝癌的靶向治疗、免疫联合治疗及个体化用药方案,需结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2023年发表的《中国肺癌免疫治疗真实世界研究》进行动态解析。
科研能力考核聚焦肿瘤分子分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及转化医学研究,重点考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单细胞测序及空间转录组学在肿瘤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考生需在文章中体现对东南大学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揭示的"肿瘤干细胞-免疫细胞对话机制"这一前沿领域的理解,并能够运用Meta分析或系统生物学方法构建理论模型。建议参考《自然·肿瘤学》2023年发表的东南大学团队关于肝癌免疫微环境单细胞图谱研究成果作为典型案例。
备考策略方面,建议采用"三阶递进式"复习法:第一阶段(1-2月)完成核心教材精读与知识图谱构建,重点标注东南大学近五年在《柳叶刀·肿瘤学》等顶刊发表的原创性成果;第二阶段(3-4月)开展指南对比分析,制作中西方肿瘤诊疗路径差异对照表,特别是关注东南大学参与的《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4版)》修订要点;第三阶段(5-6月)进行模拟答辩训练,针对东南大学肿瘤学博导团队近年提出的"肿瘤全周期管理五维模型"设计专题论述,同时准备基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中心真实病例的临床研究方案设计。
考试中需特别注意交叉学科融合能力,例如将肿瘤代谢组学与人工智能诊断结合,或探讨东南大学自主研发的"肿瘤-微环境智能诊疗平台"在临床实践中的转化瓶颈。建议考生关注东南大学在《Cell Research》2023年发表的关于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性的研究,并尝试从临床前模型到临床转化的创新性突破角度展开论述。最后,需结合东南大学肿瘤学博士培养方案中强调的"临床-科研-教学"三维能力要求,在文章结尾提出个人学术规划,体现对东南大学"三全育人"模式的深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