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作为一门研究国际关系本质规律与演变趋势的学科,其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始终与全球权力格局变迁保持动态互动。以王缉思《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为理论基点,结合赵可金《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学术脉络,需重点把握三个维度的知识框架:首先在方法论层面,阎学通《世界权力的转移》提出的“实力政治”分析范式,强调对权力结构变迁的量化研究,特别是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制度软实力等要素的动态平衡模型,为分析中美战略竞争提供了重要工具。其次在理论创新层面,张宇燕团队在《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提出的“复合相互依赖”理论,有效解释了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国际经济产业链与地缘政治的嵌套关系,这一理论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产能合作与安全风险时展现出解释力。再次在实践维度,郑永年《中国模式与全球化》揭示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为理解中国通过RCEP重构亚太经济合作秩序提供了独特视角。需要特别关注近年来国际政治研究的前沿转向,如国际制度经济学派在WTO改革中的博弈分析,以及数字主权、气候外交等新兴议题的交叉研究。在文献综述方法上,建议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以识别国际政治学科在2020-2023年间的高被引论文与热点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全球安全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需结合国际关系行为体理论进行再诠释,避免陷入教条主义解读。实证研究方面,可借鉴宋鲁宁《中美关系:从战略竞争到战略协作》的案例分析法,建立包含经济依存度、文化相似性、制度兼容性等变量的分析模型。最后需强调,国际政治研究必须突破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在数字技术赋能的全球治理变革中,重新定义国家行为体、国际组织与非国家行为体的权力权重,特别是在算法权力、数据主权等新兴领域构建中国学者的理论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