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肿瘤学领域在精准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临床诊疗模式革新提供了重要支撑。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依托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平台优势,聚焦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多模态治疗策略及转化医学研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体系。本文将从肿瘤微环境调控、免疫治疗耐药机制、液体活检技术及临床转化研究四个维度展开论述。
在肿瘤微环境(TME)调控领域,团队发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通过分泌TGF-β/CTGF信号轴促进食管癌基质硬化,该成果发表于《Cancer Letters》(IF=10.6)并获国家发明专利(ZL202110235678.3)。针对免疫治疗耐药问题,研究揭示肿瘤细胞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激活PD-L1表达,阻断该通路可使PD-1抑制剂疗效提升3.2倍(J Immunother Cancer, 2022, 10(3):e02435)。液体活检方面,开发的基于NGS的cfDNA甲基化检测体系在早期胃癌筛查中实现87.6%的敏感性和92.3%的特异性(中华肿瘤杂志, 2023,45(2):123-129)。
临床转化研究突出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福建省内率先开展"5G+AI辅助诊断"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整合CT影像、病理数据和电子病历,使肺癌小病灶检出率从68%提升至92%(J Med Internet Res, 2023,25(6):e42173)。针对术后复发患者,构建的"手术+靶向治疗+免疫调节"三联方案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延长至23.5个月(BMC Cancer, 2023,23:789)。
值得关注的是,学院与厦门大学合作建立的肿瘤单细胞测序平台已累计完成10万+肿瘤细胞亚群解析,发现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274在结直肠癌复发中具有特异性(Nat Commun, 2023,14:6321)。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发的肿瘤代谢组学数据库(TMCDB)收录了327种肿瘤代谢特征,为个体化用药提供生物标志物支持(Nucleic Acids Res, 2023,51(D1):D1332-D1340)。
未来研究将重点推进三项创新:①建立肿瘤-共生菌群互作图谱,解析肠道菌群在化疗耐药中的调控作用;②开发基于CRISPR-Cas12a的肿瘤早筛芯片,实现15分钟内检测8种肿瘤标志物;③构建虚拟临床研究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治疗方案的肿瘤演变过程。建议考生关注临床研究设计中的生物统计方法优化、真实世界数据(RWD)挖掘及AI辅助决策系统的伦理审查要点,特别是在福建省重点攻关项目"肿瘤综合治疗精准化研究"(2023Y037)中积累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