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科技革命与地缘政治交织激荡。这种背景下,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连接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学科,既面临方法论创新的理论命题,也承担着解释全球治理困境的时代使命。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科建设为坐标,其考博参考书目中王缉思《国际政治学》、赵可金《外交学"、阎学通《世界权力的转移》等经典著作构成知识基底,而黄仁伟《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张宇燕《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角色》等最新成果则拓展了学术前沿。本文将从理论范式创新、现实挑战解析、中国外交实践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在理论建构层面,传统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范式在解释数字时代国际权力结构转型时显露出解释力不足。复旦学者提出的"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王缉思,2021)强调技术权力、制度规范、文化认同等多维互动,为分析中美科技竞争中的"竞合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以半导体产业为例,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构建技术联盟,中国依托"新型举国体制"推进自主创新,这种技术民族主义与制度竞争的互动,既印证了现实主义权力政治逻辑,又揭示了数字主权背景下制度性权力重构的复杂性。这种双重性要求研究者突破传统二分法,建立"技术-制度-权力"三维分析框架。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呈现"碎片化-整合"并行的悖论特征。联合国框架内多边机制效能弱化与区域合作组织快速崛起形成鲜明对比。欧盟《全球门户计划》与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践表明,区域治理正在从经济整合向安全共同体建设延伸。但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规则供给层面形成竞争,这种"制度性竞合"导致全球公共产品供给陷入"囚徒困境"。复旦团队提出的"渐进式多边主义"(张宇燕,2022)主张通过"小多边"机制积累信任,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治理增量,这一思路对破解全球治理僵局具有方法论启示。
中国外交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鲜活样本。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八周年背景下,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8万列(2023),形成横跨亚欧的陆海联动网络,这种"互联互通"模式突破了传统地缘政治的零和思维。上海合作组织扩员至10国,在反恐、经济合作、公共卫生等领域形成"增量合作"机制,其"上海精神"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实践范本。但需警惕"制度性话语权"缺失问题,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被西方媒体叙事曲解为"威权扩张",这要求学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中国叙事"的符号体系。
面对2024年美西方"去风险化"战略升级,中国需在三个层面实现战略突围:其一,在技术竞争领域构建"非对称创新体系",借鉴华为鸿蒙系统开发经验,建立"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生态"全链条创新机制;其二,在规则制定层面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依托RCEP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权,推动建立基于"发展权优先"的全球数字治理框架;其三,在安全架构层面深化与新兴经济体战略协调,通过金砖国家扩员、上合组织发展机制等平台,构建"多元自主"的安全共同体。这种战略选择既符合复旦国际关系学科"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研究传统,也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当前国际政治研究正经历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范式转换。考生需在掌握《国际政治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同时,关注复旦《中国大国外交》等教材中强调的"实践导向",将学术研究嵌入国家治理实践。特别是要运用定量分析工具,如通过CiteSpace对"一带一路"相关学术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理论演进脉络;借助Stata构建"制度性权力"指标体系,量化评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度。这种"理论-实践-方法"三位一体的研究能力,正是复旦考博选拔的核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