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工作学科在复旦大学博士招生考试中呈现出鲜明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并重的特点。考生需在系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学科理论框架方面,需重点把握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理论范式,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对个体、家庭、社区、社会多层次的互动关系进行解析。在学科发展史维度,要清晰梳理社会工作在中国从福利服务引入到专业体系构建的三阶段演进,特别是2012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制度暂行规定》颁布后专业化的关键转折点。
方法论层面,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并重的要求日益凸显。考生应掌握混合研究方法的设计逻辑,能熟练运用SPSS、NVivo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在政策分析领域,需建立"政策文本-实践场域-效果评估"的复合分析框架,重点解读《"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等最新政策文件。研究设计能力培养需聚焦于社会实验、参与式行动研究等前沿方法,结合上海浦东新区社区治理创新等典型案例进行模拟设计。
实践应用方面,考生需建立"问题识别-需求评估-方案设计-效果追踪"的完整服务链认知。针对老龄化社会议题,应掌握多代际融合支持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深入理解驻村社工的实务路径。跨学科整合能力成为重要考核点,需能够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有机结合,例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优化社区资源动员机制。
备考策略上建议采用"三维学习法":纵向贯通《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史》等教材知识体系;横向拓展《社会政策分析》《非营利组织管理》等关联学科;立体化模拟《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课程论文写作。特别要关注复旦社会工作系近年来在"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工作""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近三年已发表相关CSSCI论文47篇,相关研究成果常作为考试热点。
考生需建立动态知识更新机制,定期研读《社会工作者》《中国全科社会工作》等核心期刊,关注民政部"社会服务创新案例库"等实务平台。在答题技巧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上海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社工参与,或借助政策分析框架评估"长护险"试点成效。最后需注意学术伦理规范,在研究设计环节严格遵循《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要求,确保学术严谨性与社会责任感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