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在专业基础理论、科研实践能力及学术素养方面的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通常包括专业课笔试(866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测试(含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以及综合面试,总分值为500分,其中专业课占200分,英语占100分,面试占200分。专业课笔试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核心教材,重点考察热力学、动力学、传递过程、化工单元操作及反应器设计等基础理论,同时结合近年来的前沿研究方向如绿色化工、能源材料、催化反应机理等设置案例分析题。英语测试注重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常涉及化工领域专业术语的翻译与摘要写作,要求考生掌握IUPAC命名规则、反应机理图式解读等技能。
考生在备考时应建立"三维度复习体系":首先系统梳理基础理论框架,通过思维导图将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三大定律与化工热力学参数(如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进行关联,结合化工原理中的传热传质过程分析设备选型依据;其次强化计算能力训练,重点突破非稳态导热方程、非牛顿流体流动特性、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等复杂模型的求解方法,建议使用MATLAB或Aspen Plus进行仿真验证;最后聚焦学科前沿动态,关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IChE Journal》等期刊近三年关于微反应器、生物基材料合成、CO2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热点,整理出10-15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解析。
面试环节注重科研潜力的评估,通常采用"压力面试+研究计划答辩"模式。考官可能通过质疑实验设计合理性(如"为什么选择固定床而非流化床反应器")、追问理论推导逻辑(如"请重新推导萃取相平衡方程")等方式考察批判性思维。建议考生准备3个不同方向的创新性研究方案,涵盖过程强化、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等方向,每个方案需包含技术路线图、预期创新点及可行性分析。例如针对碳中和目标,可设计"生物质衍生多孔碳载体制备与CO2吸附性能优化"课题,整合合成气制备、催化剂表征、吸附动力学等关键技术。
备考时间规划建议采用"4-3-3"节奏:前4个月完成基础理论强化与计算能力提升,每日投入6小时进行专题突破;中间3个月进入真题模拟与热点追踪,每周完成2套模拟卷并整理错题本;最后3周进行全真模考与面试预演,重点训练5分钟研究计划陈述技巧。推荐参考书籍包括《化工热力学》(傅献彩)、《化工原理》(吴业恒)、《反应工程》(齐鸣)、以及《Research Method in Chemical Engineering》(K. W. Park)。特别需注意近三年该校在生物催化、智能传感、新型分离技术等领域与企业的合作项目,相关文献阅读量应占专业阅读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