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语言学基础理论、应用语言学实践能力及学术研究潜力。考试科目通常包括《语言学综合》和《专业综合》,其中《语言学综合》涵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方言学、音韵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核心模块,重点考察考生对语言学理论体系与民族语言研究动态的掌握;《专业综合》则侧重应用语言学方向,涉及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实践领域,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民族地区语言资源开展具体研究。
考生备考需重点突破三大板块:一是夯实语言学基础理论,系统梳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主要流派的核心观点,尤其关注《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等教材中民族语言特征分析章节;二是强化应用语言学实践能力,通过研读《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民族语文教学论》等专著,掌握民族语言调查、双语教育、语言信息化等研究方向的方法论;三是提升学术研究素养,需精读近五年CSSCI期刊中关于壮侗语族、南亚语系等广西重点研究对象的文章,培养文献综述与课题设计能力。
复试环节注重考察学术潜力和研究创新性,常通过"如何利用语言资源服务民族文化传承"等开放性问题,要求考生结合广西多民族语言生态现状提出解决方案。建议考生提前联系导师组,提交研究计划书时突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多语言社会建设条例》等政策的研究视角,同时关注"中国—东盟语言合作""跨境民族语言保护"等区域特色课题。近年真题显示,方言保护数字化、壮语作为媒介语言的功能拓展等方向出题频率显著增加,需加强相关领域文献积累。备考过程中应建立"理论-应用-地域"三维知识网络,定期参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实践项目,提升实证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