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课程,其研究体系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面形成了"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相统一"的特色路径,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边疆治理、民族地区发展等具体实践相结合。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五个维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文本细读是基础。重点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原著中关于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共产主义理想等核心命题的论述,注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实践"范畴的哲学阐释,以及恩格斯晚年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补充发展。需特别关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重要论述,这是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键文本依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是重点。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构建的哲学方法论体系,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突破,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理念的革新,习近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主干脉络。需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突破。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是难点。要系统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需掌握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发展;在边疆治理领域,要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学理衔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正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理论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
第四,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理论对话能力是关键。需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差异,特别是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异同。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承继关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性贡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议题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危机本质。
第五,学术史研究方法是备考重点。需掌握布伦纳"两个决定论"与伊姆雷·拉科西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学术争鸣,了解国内学者张一兵、陈学明等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重点研读广西师范大学李君如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研究,以及黄克诚教授团队在边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面的系列论文。特别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核心期刊近三年的重点论文,把握学术前沿动态。
备考策略建议:建立"三维复习模型",纵向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百年脉络,横向拓展中国化理论创新谱系,立体化整合边疆治理、乡村振兴等实践案例。建议重点突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论述题,参考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真题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维内涵"的命题逻辑。需特别注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章内容的深度解读,掌握"两个结合"在具体领域的实现路径。
最后,建议考生关注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22XFX003),以及学院正在建设的"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数据库。这些学术资源能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重要支撑,助力考生在考试中展现特色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