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博初试主要围绕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潜力展开,考核形式包含闭卷笔试与面试两个环节。笔试科目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综合》,涵盖先秦至近现代文学史、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与批评史、文学文化关联性等内容,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面试则通过文献翻译、学术观点阐述、研究计划答辩等形式评估考生的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
核心参考书目包括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程千帆《文论十讲》、宇文所安《追忆》、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葛晓音《唐宋诗词十五讲》等,需重点掌握各时期文学思潮演变、经典文本细读及理论框架构建能力。近年真题显示,考核趋势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强化跨学科视野,如文学与哲学、艺术、宗教的互动研究;二是注重前沿学术动态,要求熟悉新近出版的权威论著;三是突出创新思维,在传统题域中提出新解法的论述占比提升。
考生需建立"三维复习体系":纵向贯通文学史脉络,横向整合文化史、思想史资源,立体构建知识网络。建议按专题制整理资料,如"六朝文学与佛教传播""唐宋古文运动与士人精神""明清小说与市民文化"等,每个专题配备经典文献选段、代表性论文及争议性问题。面试准备应重点突破以下能力:在15分钟文献翻译环节需精准处理出土简帛与域外汉籍;在30分钟学术观点阐述中要体现批判性思维,如对"意境说""性灵说"的理论辨析;研究计划设计需结合导师团队方向,如黄永林教授的唐宋文学与文献学、王兆鹏教授的文学社会史等。
备考周期建议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3-6个月)完成书目通读与笔记整理,标注200个核心概念与50个关键问题;强化阶段(2个月)进行专题研究,撰写3-5万字读书报告;冲刺阶段(1个月)模拟考试训练,重点突破跨时代比较类论述(如比较汉赋与日本和歌的叙事策略)及理论应用类题目(如用接受美学解读《红楼梦》传播)。需特别注意2023年新增的"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考核模块,要求掌握文本挖掘、语料库分析等基础技能。
特别提醒考生关注导师近三年发表的CSSCI论文,尤其是《文学遗产》《文学研究》等权威期刊成果,在面试中引用相关观点可显著提升匹配度。例如,针对程国赋教授的"宋韵文化研究"方向,可准备关于《东京梦华录》与城市文学书写的创新性研究构想。最后阶段的模拟面试应邀请具有考博经验的学长进行实战演练,重点训练时间管理与学术表达节奏,确保在75分钟面试中完成2篇文献翻译、1个核心问题深度答辩及1个研究方案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