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考博初试自2018年改革以来,形成了以"理论素养+跨文化视野+问题意识"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近五年真题显示,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占比32%)、经典作家比较研究(28%)、文学思潮与流派(25%)、国别文学专题(15%)构成核心命题板块。2023年新增"比较诗学"与"数字人文"交叉考点,要求考生在传统研究范式基础上掌握新方法。
考生需重点突破三个维度:其一,比较文学经典理论(如韦勒克、伊瑟尔、乐黛云等)需结合具体案例阐释,如2021年"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传播"即要求理论工具与文本细读结合;其二,跨文化比较需突破简单对照,注重文化语境还原,如2022年"比较《聊斋志异》与日本怪谈文学中的鬼魂书写"要求考生分析儒释道与神道教的文化互文;其三,国别文学研究需关注最新学术动态,如2023年"非洲文学后殖民理论的新发展"涉及Sembène Ousmane与Achebe的理论对话。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维矩阵":纵向梳理比较文学发展史(1890-2020),横向拓展文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关联学科,立体构建知识图谱。推荐精读《比较文学研究》(北师大出版社)与《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近五年文献,重点掌握"新比较诗学""文化记忆理论"等前沿概念。模拟题训练应注重创新性,如设计"比较《离骚》与《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叙事现代性转化"等开放性题目,培养学术批判能力。
近年命题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强化理论深度,要求考生用比较文学方法论解构单一国家文学问题;二是增加跨媒介研究,涉及文学与影视、游戏等跨文本比较;三是关注非西方文学,2024年预考大纲已纳入"东南亚华文文学比较"专题。考生需特别关注导师团队研究方向,如李欧梵教授的"现代性比较研究"、陈越教授的"比较诗学"等,针对性收集相关学术成果作为备考重点。建议建立"理论-文本-案例"三级笔记体系,每周完成2-3篇比较文学期刊论文的批判性阅读,培养学术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