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历史学博士考核的核心领域,其知识体系与学术范式构建需要建立在多维度的历史认知之上。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组在历年考博初试中,始终强调对基本史实的精准把握与基本史观的科学运用相结合,注重考察考生能否在复杂历史情境中提炼出具有学理深度的核心命题。考生需系统掌握1840年鸦片战争至21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重点理解"救亡图存""现代化转型""社会革命""国家建构"四大基本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在历史脉络梳理方面,应着重构建"三阶段递进"分析框架:晚清至民国(1840-1949)的被动变革与主动求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78)的制度重构与道路探索,改革开放以来(1978-)的现代化转型与全球融入。以辛亥革命为转折点,分析制度变革与思想启蒙的互动关系,需特别注意《时务报》《新青年》等思想载体的传播机制及其对后续革命的影响。在抗日战争研究维度,既要考察正面战场与敌后根据地的战略协同,也要关注国共合作中的权力博弈与意识形态张力。
核心问题研究需突破传统线性叙事,建立"结构-过程-结果"三维分析模型。例如在现代化路径比较中,可对比张之洞"中体西用"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实践差异,揭示制度移植与文化适应的矛盾;在土地革命研究方面,需结合《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的文本演变,分析阶级斗争与土地政策的动态调适。对于当代中国研究,重点应放在"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上,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的融合机制。
理论框架构建强调"史论结合"的学术训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社会史、全球史、口述史等多学科方法解构历史现象。例如在五四运动研究中,可引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学术话语建构;在改革开放史研究中,运用计量史学方法量化评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果。同时需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倾向,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具体历史条件说",如对蒋介石的评价应区分抗日战争时期与内战时期的角色转变。
研究方法训练注重实证与思辨的平衡发展。考生需熟练运用档案文献(如中央档案馆未公开的民国经济档案)、地方志(特别是西南地区特色文献)、口述史料(如抗战老兵回忆录)等多元资料来源。在撰写论述题时,应遵循"论从史出"原则,例如在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时,需具体列举《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的传播路径,结合陈独秀、李大钊的创办实践,论证思想启蒙与革命动员的互动机制。
现实启示部分需建立历史逻辑与现实关怀的对话通道。在民族问题研究中,可参照贵州多民族共生的历史经验,分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在现代化研究中,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探讨西南地区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历史方位。特别要注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如"两个结合""大历史观")融入学术分析,体现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统一。
考博初试备考应建立"四维复习法":纵向维度通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教材,横向维度精读《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经典论著,交叉维度关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跨学科研究,实践维度参与校史馆西南革命史课题调研。重点突破"基本史观"考核要点,掌握"历史合力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等核心理论工具,在材料分析题中做到"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观点鲜明"。
最后需特别关注贵州师范大学学科特色,该校在西南民族史、红色文化史、边疆治理史等领域具有研究优势。备考时应重点研读《贵州通史》《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等特色文献,关注"中国西南边疆多民族国家建构"等创新研究方向。在论文写作中,建议采用"问题导向"研究范式,例如"乡村振兴战略与近代贵州农村社会变迁的镜鉴研究",体现学术前沿性与地域特色性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