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考博初试以学科前沿性、理论深度与实践结合为考察核心,考生需系统掌握诉讼法学基础理论、比较法视野下的制度创新以及司法改革中的实践问题。刑事诉讼法作为重点领域,要求深入理解强制措施体系、证据规则重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审判中心主义改革逻辑,需结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及最高法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动态分析。民事诉讼方面,特别程序与督促程序等非讼制度、电子证据规则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与家事审判改革构成高频考点,建议对比《民事诉讼法》与《欧洲民诉法典》进行制度比较研究。行政诉讼与仲裁法部分,重点考察行政协议司法审查标准、行政附带诉讼制度创新以及仲裁协议效力认定标准,需关注《行政诉讼法》修订后与《仲裁法》衔接问题。
参考书目应涵盖陈光中《刑事诉讼法》、龙宗智《刑事诉讼法学》、田文昌《刑事辩护的中国模式》、王利明《民法总论》及《诉讼法论丛》系列期刊论文。备考策略需注重三层次递进:基础层掌握《诉讼法基础理论》(张保生主编)中的程序正义与实体真实张力理论;提升层通过比较法研究(如德国《民事诉讼法》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对比)培养制度创新能力;拓展层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典型案例(如2022年《关于依法规范司法鉴定工作的若干意见》)与《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中的改革动态。建议建立"制度沿革-理论争议-改革路径"三维分析框架,例如在分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需梳理2018年立法背景、2021年量刑建议采纳率数据、2023年轻罪案件适用比例等实证材料,结合张玉辉教授在《中国法学》2022年第4期提出的"量刑协商机制"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
真题分析显示,近五年出现频次超过60%的考点包括:1)刑事证明标准与证据"三性"的辩证关系(2020年真题);2)民事保全与执行程序衔接中的程序冲突(2021年真题);3)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边界(2022年真题)。考生需特别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问题的规定》的衔接问题,例如电子数据取证程序在刑事与民事程序中的差异。在撰写研究计划时,建议选择"类案强制检索制度对司法证明的影响"等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选题,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如对上海金融法院2020-2022年类案检索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同时关注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院发布的《年度诉讼法前沿问题报告》获取最新学术动态。最后需注意学术伦理规范,引用外文文献应标注英文原文,比较法研究需注明法律文本的官方译本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