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学术研究能力、专业理论素养和跨学科整合水平,其考试结构通常包含专业综合考试(含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测试(以开卷报告或闭卷论述形式呈现)。近五年考试趋势显示,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大数据分析、混合式学习理论、教育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等方向出题频率提升37%,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行为识别技术"和"教育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论"连续三年出现在真题中。
考生需重点掌握三大知识模块:一是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包括加涅九大教学事件、TPACK框架、混合式学习理论等经典理论体系,特别关注《教育技术学导论》(第4版)中新增的"智能教育"章节;二是教育技术前沿技术,需系统梳理自然语言处理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虚拟现实在沉浸式学习中的实践路径、区块链技术在教育信用体系中的创新机制等;三是教育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掌握混合研究设计、教育实验的效度检验、大数据驱动的循证决策模型等,近三年真题中量化研究设计题占比达42%。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维联动"模式:第一维度建立知识图谱,将《教育技术学》《学习科学导论》《教育传播学》等核心教材构建为树状知识网络,标注近五年核心期刊(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的高频关键词;第二维度开展真题反推训练,对2018-2023年真题进行考点分布统计,发现"教育技术政策分析"类题目年均增长15%,需重点准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教育信息化相关条款的解读;第三维度强化学术对话能力,建议每周参与1次导师组学术沙龙,针对"生成式AI对教育生态的重构"等热点问题形成研究提案。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考试大纲新增"教育技术伦理"专项考核,要求考生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分析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等现实问题。建议考生在复习时建立"理论-技术-伦理"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例如在论述"元宇宙教育应用"时,需同步讨论其技术可行性、学习效果评估指标及伦理风险防控机制。同时,需关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重点研究方向,该校在"智慧教育环境构建""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等领域具有较强研究积淀,相关成果在近三年CSSCI期刊发文量位居全国师范类院校前5%,考生可针对性研究导师团队已发表的3-5篇代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