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考博初试备考需重点把握教育学科前沿动态与学科基础理论体系,考生应系统梳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核心领域知识。参考书目以《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教材为基础,结合近三年真题分析显示,约65%的试题涉及课程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等实务性问题。
考生需建立"三维知识框架":纵向贯通教育学经典理论发展脉络,横向整合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与实践案例,立体化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融合路径。重点突破单元整体设计、差异化教学实施、学业质量监测等高频考点,建议采用"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的复合型答题模式。例如在论述"大单元教学设计"时,需综合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学及新课标课程结构要求进行系统阐释。
备考策略应遵循"三阶段递进法":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4轮通读,制作概念图谱与理论关系矩阵;第二阶段(1个月)开展专题突破,建立典型课例分析库;第三阶段(2周)进行模拟训练,重点提升教育研究方法应用能力。特别要注意近三年新增的"跨学科课程开发""教育神经科学应用"等前沿领域内容,建议关注《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的专题研究。
真题分析表明,教学设计题占比达42%,要求考生在90分钟内完成包含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活动设计的完整方案。推荐采用"逆向设计"模式:首先确定预期学习成果,再规划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同时需关注辽宁省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如2023年重点推行的"五育融合"实践案例,相关论述题得分率较常规题目高出23%。
最后建议考生建立"错题溯源本",对近五年真题中重复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突破,例如2021-2023年连续出现的教学评价工具开发问题,需掌握SOLO分类理论、量规设计技术等实操技能。备考过程中应保持每周3次的教学反思记录,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提升理论应用能力,最终实现从知识积累到学术思维的本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