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充分体现了研究所"光学与物理融合、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学科特色。2023年公布的招生目录涵盖光学工程、物理(光学与精密仪器)、材料与化工(光学功能材料)、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以及光学、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等3个交叉学科方向。
在光学工程领域,研究所重点布局"智能光学系统与成像技术""超快光学与激光物理""光电检测与测量技术"三大方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完整研究链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光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方向,将深度学习算法与光学设计、图像处理深度融合,近三年在《Nature Photonics》《Optica》等顶级期刊发表原创成果27篇,相关技术已应用于航天遥感、医疗成像等领域。
物理学科招生方向突出"大科学装置支撑的物理前沿研究",在"强激光物理与物质相互作用""量子光学与精密测量""超导与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研究所自主研制的"神光III"激光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相关研究提供世界级实验平台。材料与化工学科重点发展"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超硬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在金刚石超硬材料、光电晶体生长等方向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强调"精密测量与智能仪器"创新,在"光学检测与计量""生物医学仪器"方向形成特色,其研制的"高精度光学相位测量系统"被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机械工程学科聚焦"精密机械系统与运动控制",在"超精密加工与检测""机器人机构学与控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相关技术应用于"天宫"空间站机械臂等航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光学工程深度融合,在"智能光学系统控制""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方向形成特色,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研究所特别设置"交叉学科创新培养计划",通过"学科导师组+项目制"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在光学、物理、材料、机械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开展研究。2022级跨学科博士生张某某团队开发的"基于量子点成像的肿瘤早期检测系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进入临床转化阶段。招生目录显示,2024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85人,其中学术学位60人、专业学位25人,推免生比例不低于40%,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名额增加15%。
申请者需特别注意:所有专业均要求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光学工程、物理类专业建议具备光学设计(Zemax/Code V)、数值模拟(COMSOL)或实验研究经验;材料学科需掌握材料表征技术(SEM/XRD等);控制学科建议熟悉MATLAB/Simulink建模。建议申请者提前联系意向导师,关注研究所官网发布的"前沿研究动态"和"实验室开放课题",部分专业(如量子信息)要求提交研究计划书。
研究所提供完善的培养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12万元/年)、科研津贴(8-15万元/年)、国际交流基金(最高5万元)等资助政策,并实行"一对一"学术导师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流向中科院系统、航天科技集团、华为、大疆等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在光学设计、精密制造、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2023届毕业生中,32人进入全球TOP50高校攻读博士后,15人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并推荐至海外名校深造。
随着"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实施,长春光机所正加速推进"智能光学与量子科技"双高峰建设,未来三年将新增"太赫兹光学""类脑计算与光子芯片"等5个前沿研究方向。建议申请者重点关注2024年新增的"光学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该方向已建成由院士领衔的跨学科团队,计划投入5000万元建设智能光学联合实验室,诚邀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