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音乐与舞蹈考博考试自设立以来,始终秉持"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的选拔原则,其命题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性与实践导向性。从2018-2023年真题分析可见,音乐方向重点考察作曲技术理论(占比达35%)、音乐美学与批评(28%)、中西方音乐史比较(22%)三大核心模块,舞蹈方向则围绕舞蹈学理论(40%)、身体训练方法论(25%)、跨学科实践(20%)展开,两学科均设置15%的交叉学科考核比重。
音乐专业高频考点集中在和声学中的半音化和声写作(近五年出现4次)、曲式分析中的回旋曲式辨识(3次)、音乐符号学在古谱解读中的应用(2次)。舞蹈方向则持续关注当代舞编创中的空间叙事(5次)、身体力学在技巧训练中的运用(4次)、非遗舞蹈的数字化保护路径(3次)。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新增的"AI作曲与舞蹈动作生成技术"综合题,要求考生结合MuseScore与DanceMuse等软件进行跨媒介创作,这标志着学科考核正加速向智能技术融合转型。
备考策略建议采用"三维立体复习法":纵向建立从乐理基础(如五线谱视唱)到专业前沿(如AI音乐生成)的知识图谱;横向拓展跨学科关联(如音乐治疗与舞蹈疗法的比较);立体化模拟实战(如组织模拟答辩工作坊)。重点突破近三年新增的"音乐-舞蹈跨媒介创作"模块,掌握Max/MSP音乐编程与Danceforms舞蹈动作捕捉系统的基本操作,同时关注《中国舞蹈百年图志》《新格罗夫音乐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的最新修订版。
面试环节呈现"双盲交叉评审"趋势,音乐考生需准备中西方经典作品对比分析(如《二泉映月》与帕格尼尼随想曲),舞蹈考生则需展示包含现代舞与民族舞元素的3分钟即兴编创。2023年新增的"音乐舞蹈教育公益项目策划"考核,要求考生在90分钟内完成包含预算编制、风险评估、传播策略的全流程方案设计,这要求考生突破传统学术思维,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建议考生建立"学术档案库",系统整理近五年CSSCI期刊中关于音乐舞蹈交叉研究的132篇核心论文,特别关注《艺术研究》《舞蹈》等期刊的年度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