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妇产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麻醉学等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逐渐形成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科研思维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以2020-2023年真题分析为例,妇产科学重点考察围产期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处理策略,如2021年关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结局影响"的论述题,要求考生结合临床数据与最新指南(如ACOG 2022版)进行多维度分析,同时需对比国内外治疗差异。肿瘤学方向则突出转化医学研究能力,2022年"基于PD-1/PD-L1通路的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对策"的开放性试题,既考察对CheckMate 816等关键临床试验的解读能力,也强调对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理解。
在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领域,近年真题呈现跨学科整合趋势。2023年关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神经可塑性调控策略"的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运动再学习理论、经颅磁刺激参数优化及虚拟现实技术,并需结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康复中心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麻醉学考试则着重评估围术期管理综合能力,2020年"肥胖患者全麻诱导期急性肺水肿的预防与处理"的病例分析题,不仅涉及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差异,还要求考生运用床旁超声心动图(POCUS)评估肺水肿风险,这与《中华麻醉学杂志》2021年发布的专家共识形成呼应。
值得关注的是,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命题特点日益显著。2022年肿瘤学-麻醉学联合考试中,"肿瘤患者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优化"的论述题,既要求掌握麻醉学中的阿片类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如WHO阶梯镇痛法),又需结合肿瘤学中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特别是针对骨转移癌患者镇痛方案的个体化设计。这种跨学科考核模式与暨南大学"精准医学与转化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方向高度契合。
从备考策略角度,建议考生建立"真题-指南-临床"三位一体的复习框架:首先系统梳理近五年真题中的高频考点(如妇产科学中的产后出血防治、肿瘤学中的MSI-H/dMMR肿瘤免疫治疗),然后对照《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等核心期刊近三年综述文献更新知识体系,最后通过模拟临床病例(如麻醉科2023年新增的"妊娠期高血压合并DIC的麻醉处理"标准化病人SP)进行实战演练。同时需重点关注暨南大学自主建设的"华南地区肿瘤精准医疗数据库"和"脑卒中康复疗效评价系统"等特色资源,这些真实临床数据的应用能力已成为近年真题的重要考核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