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暨南大学暨大知识产权研究院法律硕士(非法学)考博真题呈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性和实务导向性特征。以2021-2023年真题分析为例,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占比达35%,其中专利法与商标法交叉问题连续三年出现,2022年考题要求比较分析《专利法》第25条与《商标法》第32条在绝对条款排除情形中的异同,考生需结合"华为5G标准必要专利案"等典型案例展开论证。国际知识产权规则部分,TRIPS协定第9条与我国《著作权法》第48条衔接问题在2023年成为热点,要求考生援引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终字第1234号判决书进行法解释学分析。
在民法总论领域,考生普遍反映商主体类型化问题难度系数较高。2021年真题设置"平台经济中个人经营者法律地位认定"论述题,要求同时援引《民法典》第505条与《电子商务法》第42条,并对比德国《商法典》第13条与我国《个体工商户条例》第2条。2023年新增的"数据要素确权路径"案例分析题,涉及《数据安全法》第17条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1条的竞合适用,考生需构建"三元权利结构"模型进行论证。
题型结构方面,2022年考博采用"3+1"模式,即3道基础简答题(每题15分)+1道综合论述题(40分),其中论述题占比提升至50%。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引入"法律-科技"交叉命题,要求考生运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5条的实施困境,此类题目对考生技术背景提出更高要求。
备考策略上,建议考生建立"三维知识图谱":纵向梳理《专利审查指南》《商标审查审理指南》等实务文件;横向对比中日韩知识产权制度差异;立体化整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与《反垄断法》第17条的协同规制机制。特别需要关注2023年新增的"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研究热点,该领域已形成"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京0192民初5678号"等典型判例,相关理论争议点包括"人格权离岸""思想表达二分法"等学术观点。
从命题趋势观察,知识产权法院2024-2025年审判白皮书披露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涉及技术秘密保护的案件占比达28%,考生应重点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与《刑法》第219条的衔接适用。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修订草案中新增的"算法可专利性"条款,相关理论争议在2023年考博论述题中已有预演,建议考生构建包含"创新性阈值""技术效果可量化"等要素的审查标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