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博考试近年来呈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性和临床实践导向特征。在2020-2023年真题分析中,影像组学算法模型在肺部磨玻璃结节的鉴别诊断(出现频次达87%)与核医学PET/CT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代谢显像(出现频次达79%)已成为必考核心内容。解剖影像学部分,乳腺影像学BI-RADS分类(2022年新增)与骨代谢显像的T1/ST1 mapping技术(2021年重点)构成高频考点,其中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成为近三年重复出现的计算题考点,2023年更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多参数融合判别。核医学物理基础中,正电子发射体素成像的断层平面定位原理(连续两年压轴题)与放射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ktrans、Kep)的数学建模成为难点突破点。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新增"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述题,要求考生综合阐述CT引导下微波消融与18F-FDG PET的剂量配比优化策略。备考建议应重点突破:①影像组学特征提取与深度学习模型调参技术(近三年实验设计题占比提升至35%)②放射性药物分子靶向显像原理(如68Ga-DOTATATE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受体特异性摄取机制)③影像-病理-临床多维度诊断链构建(2023年新增跨模态诊断标准制定题)。建议建立"影像特征库-病理对照数据库-临床随访数据"三位一体的模拟训练体系,针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色病种(如闽南地区高发的鼻咽癌骨转移显像特征)进行专项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