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考博考试体系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理论、科研实践能力及学科前沿动态的全面考察。近年来真题呈现以下显著特征:在基础理论部分,晶体缺陷与相图分析占比达35%,重点考察位错理论、固溶体相图、扩散机制等核心概念,如2021年曾以"请推导螺位错线张力与柏氏矢量的关系式"为题,要求考生结合弹性力学公式进行推导;材料合成与表征技术类题目年均增长18%,涉及XRD、SEM、TEM等表征手段的原理分析及数据解读,2022年真题要求考生对某新型钙钛矿材料的SEM图像进行晶粒尺寸计算并解释形貌成因。
计算题体系呈现阶梯式分布,原子层沉积(ALD)工艺参数优化、第一性原理计算收敛条件等题目连续三年出现,2023年计算题要求通过DFT计算验证氮掺杂石墨烯的带隙调控机制,需综合运用VASP软件操作与能带理论。前沿领域考题聚焦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设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等主题年均出现2-3题,2020年以"设计一种新型硅基负极材料并分析其界面反应动力学"为题,考察材料基因组学思维。
备考需建立"三维度知识架构":纵向梳理《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等教材知识脉络,横向整合《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热点,纵深拓展计算材料学(VASP、Materials Studio)与实验表征技术(XPS、Raman)的交叉应用。建议重点突破以下能力:1)相图分析能力,掌握杠杆定律在多元合金中的应用;2)计算推导能力,熟练运用连续介质力学公式;3)科研选题能力,能基于文献调研提出创新性材料设计思路。近三年录取考生平均阅读文献量达120篇/年,其中Nature子刊论文占比超40%,建议考生建立"文献追踪-实验验证-理论升华"的闭环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