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交织,在厦门大学近年考博真题中,常聚焦于特定文学思潮的生成机制与历史功能。以"左翼文学中的启蒙叙事与革命话语的博弈关系"为例,考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两种话语形态的角力过程。这种命题思路折射出当代文论对文学社会功能的深度关注,尤其强调对"革命现代性"命题的再阐释。
从文学史脉络考察,1920年代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启蒙与1930年代左联的阶级革命叙事形成鲜明对比。郭沫若《女神》中"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启蒙激情,与茅盾《子夜》里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解构,分别构成了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典型样本。但真题往往要求考生突破文本表层,深入考察作家群体在历史转折期的思想蜕变,如巴金从《家》到《寒夜》的创作转型,既保留知识分子的启蒙焦虑,又逐渐融入对底层民众生存境遇的关怀。
理论框架方面,近年考题明显加强了对比较文学视野的考查。2021年真题要求对比分析钱锺书《围城》与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启蒙困境,考生需运用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理论,揭示知识分子的文化困境与市民书写的差异。这种跨文化比较不仅拓展了研究维度,更凸显了厦门大学文学院"重理论、强比较"的学术传统。
个案研究环节,考官常设置"陌生化"文本解读题。如2022年对残雪《黄泥街》的解读,要求考生结合福克纳意识流技巧与中国乡土经验,分析先锋文学如何通过叙事实验重构启蒙路径。此类题目考验考生对"后现代性"与"本土性"辩证关系的把握,需援引陈晓明"先锋文学史"理论,同时注意避免陷入西方理论的简单套用。
跨学科视角成为近年新趋势,2023年真题将文学与影视改编结合,要求分析《白鹿原》小说与电影版在启蒙话语重构上的差异。考生需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结合陈忠实的创作意图与张艺谋的影像策略,揭示文学经典在媒介转换中的意义增殖过程。这种命题方式既考察文本细读能力,又测试媒介研究的学术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考博命题始终强调"问题意识"的学术价值。2020年真题关于"寻根文学中的文化认同焦虑"的考查,要求考生联系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分析韩少功《爸爸爸》等作品如何通过神话重构实现文化主体性建构。这种命题导向凸显了文学院"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为支撑"的研究范式,考生需在答题中体现学术批判性与创新性。
从近年真题趋势可见,厦门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更注重考察候选人的学术潜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建立"三维知识结构":纵向梳理文学史脉络,横向拓展比较文学视野,立体化整合理论工具。同时需关注"数字人文"等新兴研究方法,如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左联作家通信集,或通过GIS地图标注地域文学分布,这种跨学科能力正是当代文论研究的重要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