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博考试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鲜明特色,其命题体系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动态。从2018至2023年真题分析可见,考试内容呈现"三三制"结构:理论模块占30%,政策分析占30%,实证研究占30%,新兴领域占10%。其中,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连续五年稳定占据压轴题位置,2022年甚至出现同一企业(宁德时代)在产业组织与战略管理两道大题中交叉考查的典型情形。
在理论部分,完全竞争与垄断市场模型仍是基础,但近年更侧重制度环境下的模型修正。如2020年反垄断章节考题要求结合平台经济特性分析SSNIP测试法的适用边界,这要求考生不仅掌握经典模型,更要理解其实证检验中的局限性。政策分析方面,"双碳"目标催生的绿色产业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成为高频考点,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真题中,考生需运用产业转移理论解释跨区域产业链重构,同时结合南京都市圈实际数据建立政策效应评估框架。
实证研究模块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计量方法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Stata操作与空间计量模型连续三年被纳入计算题;二是案例研究比重提升,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考题要求运用SCOR模型对宁德时代进行全流程诊断,这种"理论工具+企业实战"的复合型题目设计,倒逼考生建立"从模型到决策"的完整思维链条。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新增的数字化转型考题,要求考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估某智能制造企业技术效率,这标志着产业经济学正加速向数字经济领域渗透。
备考策略需构建"三维知识矩阵":纵向贯通产业经济学经典理论(从梅森学派到新结构经济学),横向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交叉领域,立体化掌握政策文本解读(如《反垄断法》修订要点)、行业报告分析(工信部年度工业运行报告)和数据库应用(Wind、CNRDS)。建议重点突破三大能力:运用产业集中度指数(CRn)与赫芬达尔指数(HHI)构建市场势力评估体系;通过构建技术-市场协同演化模型解释产业变革路径;运用政策仿真技术(如系统动力学)预测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特别提醒考生关注南京本地产业特色,如2023年考题中江宁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案例,显示地域性产业研究正成为命题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