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与通信工程四个方向博士招生考试中,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命题体系。从2019-2023年真题分析可见,考试内容呈现三个显著趋势:一是基础理论深度与前沿技术动态并重,二是科研实践能力考察权重逐年提升,三是交叉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成为核心考核点。
计算机技术方向初试采用180分制,包含专业基础(30%)与专业综合(70%)两大部分。专业基础涵盖计算机组成原理(20%)、操作系统(25%)、计算机网络(15%)三科,典型题型如2021年第5题要求推导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在不同负载下的吞吐量公式,需结合排队论与离散事件仿真理论。专业综合考试中,2022年新增"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论述题,要求考生对比LSTM、CNN、Transformer三种模型在时序数据建模中的适用场景,并设计实验验证模型效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注重学科体系完整性,其专业综合考试(150分)包含理论证明(40%)、算法设计(30%)、系统实现(20%)、研究计划(10%)四大模块。2023年真题中,第3题要求用形式化方法证明NP完全问题的判定算法正确性,涉及图灵机模型与Cook-Levin定理应用;第7题编程题要求实现基于零知识证明的隐私保护数据库查询系统,需综合运用密码学与分布式系统知识。
人工智能方向考试强化算法创新与实践转化能力,2022年引入"多模态大模型在医疗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开题答辩环节,考生需在20分钟内完成技术路线图绘制、创新点论证及可行性分析。面试环节常采用"红蓝对抗"模式,如2023年现场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解决一个半监督场景下的图像分割任务,通过对比U-Net、DeepLabv3+、Transformer等模型的性能差异,提出改进方案并提交代码实现。
信息与通信工程方向突出5G/6G、物联网、智能通信等前沿领域,其专业综合考试包含通信原理(35%)、信号处理(30%)、信息论(25%)、电磁场(10%)四部分。2021年真题中,第6题要求设计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MIMO系统,需综合处理模型压缩、通信协议优化、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2023年新增"太赫兹通信中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论述题,要求考生从理论框架、物理层实现、抗干扰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值得关注的是,四个方向均出现跨学科融合题型,如2022年计算机技术与信息与通信工程联合命题的"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设计题,要求考生整合区块链存证、同态加密、SDN流量控制等技术构建安全架构。这种命题方式与学院"新工科"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反映出现代化科研团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备考建议需分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个月)应完成《计算机系统结构》《人工智能:现代方法》《信息论基础》等核心教材精读,重点突破NP完全类证明、LSTM时序建模、MIMO系统设计等高频考点;强化阶段(2个月)需针对近五年真题进行专题突破,特别是形式化证明、多模态大模型、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冲刺阶段(1个月)应模拟开题答辩场景,重点训练技术路线图绘制、创新点提炼、代码演示等实战能力。
考生需特别注意学院近年强调的"科研潜力评估体系",面试环节占比从2019年的20%提升至2023年的35%,包含学术志向(15%)、科研经历(10%)、技术实操(10%)三个维度。2023年录取数据显示,具备顶会论文发表(尤其是AAAI、CVPR、IEEE IoT-J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参与经历的考生,录取率较平均水平高出42%。建议考生提前准备研究计划书,重点突出技术难点突破、创新方法融合、产业化应用价值三个核心要素。
考试动态方面,2024年拟增设"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专项考核模块,要求考生从算法公平性、数据隐私保护、模型可解释性等角度分析典型案例。建议关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AI》等期刊的伦理学相关论文,并参与学院组织的"AI for Social Good"学术工作坊。
最后需强调的是,学院对学术道德的审查力度持续加强,2023年因代码抄袭取消资格考生占比达7.3%,所有考试代码提交均需通过MOSS系统查重。建议考生在编程题中增加原创性注释,研究计划书引用文献需标注至近三年,并附实验环境配置说明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