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考博的参考书目体系以经典理论为核心,注重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并重。考生需系统掌握《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建议选用王庆其《黄帝内经译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许济群《伤寒论讲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基础教材。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张其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吴大真《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形成互补,前者侧重理论框架构建,后者提供现代科学阐释。
中医内科学复习应重点参考周仲瑛《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赵清理《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两书分别从辨证论治体系与疾病诊疗规范两个维度构建知识网络。针灸推拿学科推荐王庆其《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高树中《针灸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前者注重经络腧穴标准化,后者强调临床创新应用。中药学领域以陈存仁《雷公炮炙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徐国钧《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核心,前者展现传统炮制智慧,后者构建现代药理学体系。
考生需特别关注近五年《中国中医药报》及《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专题论文,重点研读张伯礼院士团队关于中药现代化研究(2020-2023)、王琦教授团队关于体质学说的最新成果(2019-2022)、李灿东教授团队关于中医临床路径构建的系列研究(2021-2023)。建议建立"经典原文-现代注解-临床案例-科研论文"的四维学习模型,例如在研读《伤寒论》第113条时,同步分析张仲景原文、刘渡舟注解、现代临床运用案例及《中医药学报》相关研究论文。
考博复试注重科研潜力的评估,建议提前准备3-5个创新性研究课题,涵盖中医经典新释(如《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的现代转化)、特色疗法标准化(如三伏贴适应症拓展)、中药复方机制(如补中益气汤对代谢综合征的调控网络)等方向。需关注2023版《中医医籍考》与2022版《中华医藏》的出版动态,掌握最新学术共识。建议定期参加安徽中医药大学"杏林论坛"学术活动,与导师团队建立前期科研联系,关注其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2022-2025)中的子课题方向。